让“兴趣班”培养的兴趣更加纯粹
周一围棋课,周二马术课,周三学少儿编程,周六练习高尔夫……近日,有媒体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现如今部分家长为孩子挑选兴趣班时,不以孩子的意愿优先,而是专挑冷门、昂贵的课程。有人总结了兴趣班里的“鄙视链”:越“冷门”越“烧钱”越“高贵”。(9月7日 《瞭望周刊》)
送孩子上兴趣班的初衷,本该是让孩子培养兴趣、拓宽眼界、提升能力。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画画、舞蹈和钢琴等已难以满足家长和孩子们的多样化需求。马术、思维、拳击等相对新兴和冷门的项目开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如果是孩子兴趣所致,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上什么样的培训班都无可厚非。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都是在“被”上培训班,“兴趣”被家长的焦虑和虚荣心所“加持”。
这背后,很多家长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有的想“走捷径”,通过习得冷门技能,助力孩子拿到被名校特招的“入场券”;有的想发展“社交圈”,认识接触更多有资源、有财力的其他家长:有的想“充门面”,将孩子的培训班视做自己竖立“好家长”人设、炫耀“多金育儿”的资本……不久前热播的《三十而已》,女主角顾佳执意“豪掷千金”送孩子去学习马术,即是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太太圈”。以不纯粹的目标去培养孩子的兴趣,自然不可能取得什么好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经验的父母都深有体会,孩子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专注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极大提高。笔者同事家的孩子十分热衷于编程和3D打印,疫情期间通过网上自主学习和淘非常评价的零部件材料,琢磨出了感应垃圾桶、自动抬杆停车设备等小物件,沉迷和专注程度,让我们这些大人都自叹弗如。
当然,孩子的兴趣并不是能一眼看出来的,尤其是低龄儿童,上兴趣班很多时候都是在为家长的“种草”去“填坑”。从开始为孩子选择培训班到孩子主动去发现并坚持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期间高投入很可能并不会带来高收益,能做到“及时止损”很有必要。
类似双簧管、马术高尔夫等费用昂贵的课程,如果短时间内并没有达到家长要求的效果,孩子也兴趣寥寥,咬牙坚持很可能只会让家长将费用压力转嫁为对孩子的更高要求上。此时,最好的做法并不是一味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强迫孩子坚持,而是冷静下来和孩子认真谈一谈。通过深入分析利弊,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如果仍然是不愿意继续学习,及时止损、适时放手或转而学习其他孩子更愿意的技能,会更有裨益。毕竟培养孩子的路上,没有什么比身心健康地成长更加重要。
适度地紧迫感有利于追求更大的进步,适度地理性“佛系”也有利于从容平和心态的养成。兴趣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小众”与高贵也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保持理性,让孩子找到能够坚持下去的兴趣,比什么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