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一建东升科技园项目部芦洪俊创新工作室:让技术先行引领“世界窗口”建设
去年才挂牌成立,短短一年时间,北京建工一建东升科技园项目部芦洪俊创新工作室就形成发明专利11项,获得QC成果奖7个。在这项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中,芦洪俊创新工作室以技术先行指导施工,确保整个工程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创新技术 为连廊施工缩短7天工期
东升科技园是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定位为中国创新前沿的“世界窗口”,项目面积大,结构形式复杂。“这是一个施工周期三年变两年的工程,这么大的工程,钢结构难点、工作体量都在这儿。我们成立创新工作室,就是想提高钢结构方面的创新水平,通过‘老人’带领和培养新人,实现技术创新。”项目部副总指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芦洪俊说。
在大型商圈、学校、医院、体育建筑等人流密集的建筑群中,空中连廊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既起到疏导交通作用,又可作为观景台等。同时,连廊自身也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连接两座高层之间的空中连廊,要想搭建笔直,保持结构长久坚固不发生变形,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和技术攻关。
“不同长度的连廊分别在不同建筑的3至7层、8至12层、9至11层,其中最长的有40多米,怎么防止它下沉弯曲?需要达到一定的挠度,要计算起拱、下压的数据,对精度进行控制,保证位置的准确性,同时还要了解连廊的受力,非常难!”芦洪俊说,他翻出一篇论文,里面光是计算结果就有五页之多。此外,还有各种图形和模型,工作繁复。
在施工中,超过28米的连廊就属于超微大工程。东升科技园项目中有一道连廊长达40多米,距离地面30米,标准支撑架用量预计480米。连廊高度较高,辅材用量较大,拼装拆卸临时支撑采取人工方式较多。此外,由于连廊正下方有较大的出料口及未封闭的沉降后浇带,所以不能采取常规的格构式临时支撑分段安装法进行连廊结构安装……种种不利因素导致这道连廊施工综合难度极大。“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工作室的职工们分工合作,一起完成。”芦洪俊介绍说。
该项目技术部职工于传浩参与了连廊建设,他与创新工作室的其他成员一起,通过前期大量计算和建模,在工序上有效地控制了精密度,提高了安装效率。设计起拱高度要求控制在15毫米之内,通过技术创新,安装完成后的偏差控制在了4毫米之内,并完全保证安装质量。40多长米的空中连廊,一次施工成功,这一技术创新为施工缩短7天工期,创造价值30余万元。
“每份材料的数据都不同,确实需要大量计算。”于传浩说。
强化管理
将创优工作落到实处
东升科技园是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容不得丝毫马虎。芦洪俊把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作为目标,“我们的质量目标是结构长城杯金杯、竣工长城杯金杯、中国钢结构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安全生产标准是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全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芦洪俊对此充满自信。
为了达成目标,该项目部成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成立创优领导小组,实现对工程质量的严格管理。同时,针对工程特点,合理安排成员分工,有效控制施工生产各个环节,将创优工作落到实处。
创新工作室针对项目特点,由项目经理与各部门骨干管理人员一起,通过头脑风暴方法开展创新技术的思路研究。相应的工法、专利、论文、QC灵感也都是来源于项目实践、服务于项目,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为项目顺利履约保驾护航。
在施工中,根据创新成果,工作室的成员还要与现场各方协调沟通,衔接各种复杂的工序,保证从创新到实践的过程万无一失,一次成功。为了培养项目人员的创新意识,鼓励发明专利,芦洪俊一边在推进施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一边给工作室的成员布置课题。不同的人员各自有主要负责的课题和参与的课题。每当遇到技术难题,项目部技术组就会跟施工、质量、安全等不同专业分包人员聚在一起研究讨论,在不同阶段研究不同课题。某一课题的主抓人也会成为其他课题的参与者,通过主要负责人制度,保证工作室人员有分工、有合作。
“我们的理念就是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根据工程设计和实际施工需要,技术先行指导施工,保证整个工程的高质量完成。”芦洪俊说。
目前,芦洪俊创新工作室已经形成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11项发明专利。此外,还有2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创新工法,发表(录用)论文14篇,完成质量控制成果8项。
来源:劳动午报
记者:边磊
摄影:于佳
编辑:苏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