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了面试的季节,笔者从身边一个兴高采烈的小伙伴那里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你要是报班就报我那个老师的,语言逻辑,名言警句全给你准备的好好的,说出来全是高级话,今天8个人全过了!”
听完小伙伴的话,笔者突然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流水线式生产的产品,比的应该是公司的技术水平,而那些小作坊的产品自然不会受到品鉴者的关注。笔者一直认为,这种考试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试,但经过了流水线的处理,产品的真实质量应该很难通过考试检测出来了。
与此类似的还有考研考试,记得笔者的大学老师曾说过,招研究生的时候先是把本校的学生挑出来,因为这些的都是自己的学生,什么水平最知根知底,可惜都挑完了还是剩下不少名额,还得从外面选。我问老师为什么不愿意从外面选,老师回答说,一些差一点的大学,入学的时候,学校就告诉他们,你们高考已经失败一次了,但是不要紧,还有第二次机会,那就是考研,所以人家大学四年就学这么几门考研课,你们到了大三大四才开始学,还是自学,考过他们可不容易,我也不是歧视这些孩子,但他们只会考研的那几门,其他的都不会,我这研究生课是需要其他的课做基础的,你说这学生还怎么带。
但凡有考试就要应对策略,既有以专研应对策略的人和机构存在,于是笔者在想,是不是能用一些其他的办法来考试呢?
笔者曾经面试过一家外企,这家外企的面试题也很简单,甚至都是明题,那就是给你一件他们家的小设备或者是大设备上的一个部件,然后再给你一份英文手册,你在规定时间内将设备拆解后再恢复原样就算通过。是不是很简单的题目,可是要想通过就要掌握全部部件的拆解方法,或者在一定动手能力上熟练掌握英文,因为给你的部件是随机抽取的。确实,也可以通过提前学习或者培训来掌握,但正是这家企业所希望的,因为那样就不要他们再对你进行职业培训了。
那这些考试是不是也能参考一下这个思路呢,考试的时候直接以所选的专业或是以后的工作内容为题,最好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上实操,比如现场做个实验或是编段代码,亦或是做一份考入单位的实际工作计划,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定量的更好。
有人会说那这对有相关经验的人是不是会有优势。答案是肯定的,但很多考试,应届是单独招考的,那大家都是公平的,而考题因为过于具体,又不利于集中培训,如果单独培训,那培训的成本就会不划算;对于非应届的而言,这样岗位往往是需要相关工作经验的,也就不存在公平问题。
总之,就像义务教育和高考改革一样,笔者认为凡是考试都需要不断的变革,以应对流程化的定式,破解流水线式的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