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郑 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
在多年“双减”呼声下,此次“双减”政策既明确又严格,引发市场一片连锁反应:上市K12教育机构股价大缩水,艺术培训机构对这个机遇抑或挑战议论纷纷,家长则纠结于要不要补课而左右顾盼。
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未来发展何去何从?未被减掉的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培训,今后的发展计划如何?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调查。
“双减”引发市场连锁反应
受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出台影响,Wind数据显示,7月26日,A股、港股教育板块双双跳水。A股豆神教育、勤上股份、学大教育、昂立教育全部跌停;港股思考乐教育跌超45%,新东方跌超47%。
在全国各地,K12培训机构的线下培训班招生工作大多已经叫停。记者试图采访学而思、新东方等大型K12培训集团,处在风口浪尖的机构都给予了“暂时不接受采访”“现在这个形势不太方便接受采访”的回复。经记者走访调查了解,以北京朝阳区为例,有牌照的K12培训机构有120家,现在还在上课的只有20家,并且只是在“消掉”存量课,不允许新招学员。
记者经走访后了解到,少数大型K12培训集团的线上招生仍在低调进行。招生方回复学员家长:“目前还没有接到秋季变动通知,有变动可以随时退费。”
对此,一些行业人士分析,一方面可能一些机构的存量学员和课程需要慢慢消化;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线上教育仍然被迫切需要;或者,有些机构招生后不以K12形式上课,也存在“打擦边球”的可能。
无论如何,政策对市场的震荡极其巨大。据了解,新东方于两周前在内部宣布战略裁员,每个部门都摊到了裁员名额。8月初,字节跳动的教育板块也全部裁光。作业帮、学而思等公司也处于裁员状态。
对于“双减”政策的解读,以跟柴柯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等合作,推行国际教学、国际留学方向的唐韵嘉华国际艺术节组委会负责人唐文娟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现在很多K12培训机构已经失去了资本的支持。资本是以逐利为本质和目的,如果资本介入教育,教育资源将会形成垄断,制定规则的权利将握在少数人手里,人群的社会分级将更加严重,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也将无法实现。资本进入教育的负面影响是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唐文娟说,目前社会培训机构因为没有统一的方针政策的引领,大多是各自为战、以盈利为目的,并不真正懂得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育资源,如何达到更高的教育目的,也不知道如何把这些内容当成有意义的教育事业去做。
另外,资本支撑下的K12教育机构等用高薪笼络了优质教学力量,减弱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职能,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也被业内认为是出台此次“双减”政策的重要原因。
K12培训酝酿转型
艺术培训的机遇和挑战
江苏扬州市西部少年宫是一家开设了8年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还专门开辟空间设置了图书室和游戏区。其负责人葛莹表示,他们充分理解和赞成“双减”政策,目前正在向美术、科技等方面转型,为兴趣特长生服务。在今后工作中会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如何开发出既符合《意见》新要求又满足孩子多样化教育需求的产品,需要积极思考、探索。”江苏佳一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兵也表示,目前,“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要求对业务产生了直接影响,公司开始思考未来转型的方向。
记者也了解到,学而思正在考虑转型美术,而猿辅导可能要转型音乐,原因就是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培训未被“减掉”。
那么,艺术培训业会因此风生水起,或者藉此成为资本的下一个追捧标的吗?很多艺术培训机构显得非常理智。
“每个家庭的环境、家长的意识各不相同,有些希望在学校课程之外得到强化的训练,有些觉得孩子的压力已经非常大,但‘双减’政策无疑会起到教育规范的作用,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政策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国图艺术中心培训部负责人芮义蓉说。她明显感觉到今年暑期到国图艺术中心咨询、报名的人数增加了,以往他们有意识衔接学校音乐课、声乐课等,长年开设音乐基础课、声乐课,如今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契机下,优势更突出了——因为学校的艺术团达不到训练量,学生转而在校外寻找补课机会;另外,因考级学生需求,音乐基础课的报名人数尤其踊跃。
国图艺术中心依托1008个座位的音乐厅阵地,多年来普及音乐艺术,每年定期举办几百场公益性讲座,逐渐成长为观众心中的音乐打卡地。如今虽因疫情暂停培训,但之后会从以前以社会人士为主的人群转向以青少年儿童为主,注重考级、比赛、专业曲目启蒙等,提供适合青少年的丰富艺术课程。
艺术培训机构QFun儿童实验剧团负责人王楠说,最近接到的来自教学类机构的电话特别多,有的是想加盟,有的希望能帮助培训艺术类老师,有的英语机构想尝试英语戏剧的路子,跨艺术开辟经营门类。
QFun儿童实验剧团的合伙人原来都是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有一套戏剧的体系,其每个戏所涉及的技能不一样,如高跷、音乐剧、木偶、戏曲、舞蹈等。学员要考试选拔,需要具备基础舞蹈等能力。该剧团以项目开展教学,培训孩子从剧本写作、排练、多媒体海报制作到演出全过程。“主要是培养孩子敢表达的能力,开启想象力。也有好多语文培训机构找我们,用戏剧的方法训练孩子们写剧本。”王楠说,儿童剧团是商业化项目,基础课程跨了文学、舞蹈、美术等领域。他们在全国的学生一共有200多个,但能考上剧团的只有30多人。
“双减”之后,王楠没有感觉到学员数量的大幅增长,但家长的持续性越来越高了,她认为,这和机构培训孩子释放想象力、团队合作、表达释放情绪的心理疗愈作用有关系。未来,他们可能考虑跟学科教育结合,在戏剧培养的过程中,强化学科的知识点。“学科教育如果太功利,有些孩子到了初中就会有逆反心理。素质教育最大的作用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丰富孩子的人生维度,不是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获得人生幸福。” 王楠说。
“‘双减’文件表面看是对非学科类教培机构‘网开一面’,但也不要盲目乐观。据我所知,许多地区除了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之外,也暂不受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设立申请。”创立河北秦皇岛弘毅书院的王红利说,秦皇岛本地有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觉得机会来了,其实这是对政策的误读。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初衷就是希望给孩子充沛的、可支配的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培训一样会占用时间,未来发展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另外,国家不希望培训行业为资本所裹挟,不希望这个行业从一个良心行业变成逐利产业。所以,如果是单纯想赚钱,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和热爱的话,趁早退出为妙。
赛道变窄 教育投资退潮
曾经投过福建最大的音乐教育机构埃诺教育,后通过并购退出的珠海梧桐领航投资公司总裁王彦最近对教育行业进行了一番调研。
“K12封闭,并不意味着艺术教育迎来风口。”王彦说,资本化的教育市场被打压的信号早就有了:2010年国家出台文件,鼓励社会多种力量办幼儿园,红黄蓝、红缨教育等大批机构获得股权融资;2018年,国家禁止民办幼儿园上市,并要把高价幼儿园变成普惠制幼儿园。当时也出现了过度资本化,上幼儿园的成本一年达15万元至20万元,辽宁大连甚至出现过花1.5亿元装修的天价幼儿园。
当下,资本对艺术教育的热情并不算高。过去两年内拥有每季度连续投资教育纪录的活跃风投约有80家,目前超过60家已经关闭了教育赛道,典型代表如德讯资本、峰瑞资本等。从属性上看,除了美术具备互联网教育可行性,素质教育较难依托于互联网发展,音乐、舞蹈都需要大量的线下“传帮带”教学,依托于人就很难规模化、资本化。
王彦认为,K12起家的培训机构很难转换赛道,资金、人才、业务模式等都是为K12准备的,换赛道意味着资源的大浪费。另外,国内天女散花式存在的作坊式的艺术教育机构,虽然许多投资主体不合规、运作规范性差,但将像蚂蚁一样,对那些“上市大象”形成阻击。
王彦判断,资金、人才储备弱,转型反应不灵敏的中小型K12机构都会面临关张的结局,可能仅有小部分大型持牌培训集团可以跟学校合作,由学校购买它们的服务。“430课程”将是一个重要方向。他认为,由于家长上班不能早接孩子,孩子放学后可以继续留在学校上素质教育课。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其“430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是英文原版趣味阅读,由校外老师进校任教。但这种模式肯定不如依托互联网野蛮生长的K12教育模式挣得多,没有资本的“加持”,不知能持续多久。
道阻且长 回归初心
此次“双减”政策代表着国家在教育上的美好初心,希望给孩子们减负、还教育以公平。对此,业内在思考、整肃自身的同时,也认为回归初心道阻且长。
“中考、高考是现实的存在,如果选拔机制不改,人们怎么可能不追分?开心地去素质教育了,学科知识图谱达不到,很容易艺术不成,学科也废了。”王彦说。
“艺术课纳入中考、高考分数等重视艺术教育的措施,目前也引发一定困惑。比如,学校的常规课程设置里,加入哪些艺术门类的相关课程比较合适,应该如何加入相关艺术课程?学生和家长跟风是因为功利心,还是真正为了美育教育的目标提升美学素养而去学习?校外艺培机构运营的出发点、师资水平、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等,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唐文娟说,美育内涵太庞大,艺术门类和专业太多,不可能全部纳入课程体系,并且师资力量因地而异,绝大多数地区公立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美育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推广存在很多难点,一是社会授课力量的专业性不够,二是也在走向一种功利状态,考级、加分、升学……家长需要提高认知,不要将艺术功利化,生活中还有别的出口。”王楠说。
无论如何,目前,“双减”政策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教育如何发展,尤其如何平衡好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两个体系的关系,还需要全社会合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