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
艺术培训的美育之路
■孔繁明
今年7月,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对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则没有在时间上作类似的限制,由此看来,“双减”似乎让校外艺术培训的发展空间更大了。
近些年来,随着校外培训的不断扩张,艺术培训也是遍地开花,它们在文化艺术的普及和美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整体质态却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相对于学校艺术教育,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在对学生实施美育方面,既有其优势,也存在着缺陷。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在一些学校并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专业教师缺编,开课不足,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够。而一些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却以其硬件设施、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优势,满足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艺术培训应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但校外机构却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过度的商业追求甚至扭曲了教育应有的价值观。它们忽视艺术培训的美育功能,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流程管理等方面,不及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合理、成熟系统。并且,由于相关部门对校外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师资质认定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督查缺位,校外艺术培训一直以来处于一种基本“失控”“失管”的状态,导致乱象丛生,并没能走好持续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美育之路。
每次教育部门出台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相关政策,就会让许多艺术培训机构兴奋一段时间,甚至以此为由头大做广告,好像就盼着艺术学科在中考等升学考试中能够具有与文化学科一样的地位,而事实上,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常常是误读了这些政策。除了美术高考班,家长送孩子到校外机构参加艺术培训的初衷并非为了升学考试,只是着眼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学习一门才艺。这次的“双减”,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和培训负担,过多过滥的校外艺术培训如果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负担,同样也应该减下来。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学校也可以探索适当引进非学科校外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作为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如果能在相关合作中,与学校艺术教育实现优势互补,那倒是一条值得期待的美育发展新路径。同时,我们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美育的丰富资源,有时候看几次免费的艺术展览,也许会比上一年的培训班更有价值。那样既能够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欣赏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国家的“双减”政策对校外艺术培训的影响在于进一步从师资、收费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审批,制定标准。这种管理如果能得到有效落实,将会促进校外艺术培训整体质态的提高。一部分无法达到审批条件,不符合行业标准的校外艺术培训机构也可能会被淘汰和取缔。作为校外艺术培训的从业人员,需要认清“双减”形势,积极应对,顺应时代发展,转变发展观念,重视艺术培训的教育功能,在培训活动中进一步切实有效地实施美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核心素养。只有以提升国民素质作为自己的社会担当,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培训水平,才能使校外艺术培训健康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