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6岁之前没有报过兴趣班,这并不等于他没有发展任何兴趣。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互动,是他的兴趣;跟好朋友的交往,是他的兴趣;与人交换玩具,是他的兴趣;剪纸涂画,是他的兴趣……
幼儿园毕业上小学之前,有一个较长的假期。他跟妈妈表达这么长的一个假期,想要学个什么东西的愿望。他具体也没什么目标,就想让妈妈带着他去看一看。当然,之后我认为他的兴趣在于想学个东西的意识的启动,至于学什么则是后话了。妈妈陪着他看了好多兴趣班,他都没有感觉,直到走进一个跆拳道班,里面有一位帅气的男老师。因为现场有参观报名的孩子,男老师就做了一些表演性的动作,在空中翻了两个跟头,一下就把一批小男孩给镇住了,投去无比崇拜的眼光。
我儿子就说:“妈妈,我就要学这个。”
这就有了后面跆拳道的一段学习经历。
大概学了有两个月,也没见学翻跟头,儿子就问:“为啥还不学翻跟头,每次都让我们压腿、练劈叉?”
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他的兴趣只是翻跟头。
为了翻跟头,他每次都是整装待发,有意识地在培养着自己和课程的连接,这都是他的需求所致。转眼间快到十一假期了,班上为了参加十一期间的某项比赛活动,改变了一开始的教学内容。由于全班新孩子占多数,参赛的一套拳法及练习的节奏超出了孩子们的能力,老师就会拿着棍子敲打孩子。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儿子就跟我们沟通,说:“老师真的打人!”
我跟他聊:“你怎么想?”
孩子说:“我不想放弃,我想坚持,但是我需要你和老师聊聊打人的事。”
……
一次上课,老师请假,来了一位新老师替课,中间又拿棍子抽了每个孩子的屁股。
这次,儿子一下课就和我聊这个事情。他说:“爸爸,我决定放弃。”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
他说:“爸爸,我认为这儿的老师是不能改变打孩子的方式的,即使不打,语言也很暴力,总是威胁和吓唬我们。我已经想好了,我不想跟这样的老师学习。我还不理解,有几个孩子的妈妈总给老师说,孩子不好好学,你就打他。而且,我发现翻跟头可能很久很久都学不到了。要是练习基本动作,我也感兴趣,但是我发现这个班老想参加一些表演和比赛,我对比赛不感兴趣,所以我已经想好了,我决定放弃。”
我没有再过多地讨论这个事情,就说:“好的,爸爸尊重你的选择。那你还需要爸爸和打人的老师聊聊吗?”
他说:“我自己已经和老师解决了,老师给我道歉了。”
然后他又问:“爸爸,那多交的学费怎么办?”
我说:“学校会退给我们的。”
他问:“那要是不退怎么办?”
我说:“学校会退的,这是办学要遵守的规定,不能违反。”
……
这个事情就过去了。自此之后一直到现在,儿子自己又选择了一个戏剧班、一个足球班,选学了钢琴,没有一个不喜欢的。戏剧班由于和上学时间冲突无法调整被迫放弃,为此他还难过了好一阵子。踢足球,虽然在我看来他的身体条件更适合打篮球,但是他就想跟大伙儿一起踢球,他喜欢踢球的氛围。几年下来,不管踢得怎么样,身体素质和耐力有了很大的变化。弹钢琴,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喜欢,而且据他说,自己思考了好多年才决定学习的。我和他妈妈的态度明确,不考级、不监督,啥时候想弹就弹,不想弹就不弹,孩子从来没有任何压力。恰恰这样使他更深入地喜欢钢琴,喜欢听钢琴曲,关心各种钢琴演奏会,就连他的钢琴老师都教得格外轻松。在平时的生活里,弹钢琴倒成了他舒缓压力的一种方式。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提供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观念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我的家庭中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支持孩子的成长,与孩子的成长相比,其他的都得让道。
文/《请把种子埋进土里》(作者:安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