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筹备工作怎么做?
1.制定方案
制定或完善本单位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责任部门、保障措施、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等相关内容。
2.收集整理信息
收集相关信息,是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有企业外部信息、内部信息两大类,外部信息包括政策、标准、规范,国内外同类企业发生的典型事故等,内部信息包括本单位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设施、管理现状等,为开展辨识评估提供依据。
3.抓好培训
对全体员工开展风险管理知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风险评估办法、防控措施等内容的培训,使全体员工掌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知识,增强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能力,做到全员参与,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
危险有害因素是风险的载体,安全风险源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或各种危险有害因素。企业开展风险管控必须从源头上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5.合理划分辨识单元
企业要对整个生产系统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和作业活动方式划分辨识单元,单元划分应该分层次逐级进行,一般可以将整个生产系统依次划分成主单元、分单元、子单元、岗位(设备、作业)单元。
6.编制辨识清单,开展辨识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以及本单位生产工艺和岗位等特点分别编制危险(有害)因素排查辨识清单,采取全员参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详细地排查辨识各个岗位、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的各类危险(有害)因素。
7.开展风险评估
科学选择评估方法,综合分析事故发生的途径、条件、可能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等,对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大小进行评定。
02
开展安全风险管控
风险分级
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用的风险分类分级方法,根据危险(有害)因素风险的大小和管理需要,确定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可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制定防控措施,建立管控清单
企业在风险辨识评估基础上,制定防控措施,包括技术、管理、应急处置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控清单,内容包括风险名称、风险位置、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主体、管控措施等。其中,重大风险要单独汇总,登记造册,并对重大风险存在的作业场所或作业活动、工艺技术条件、技术保障措施、管理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责任部门及工作职责等进行详细说明。
公告警示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风险的公告一般实行公司(厂)、车间(班组)、岗位三级公告,公告内容应及时更新和建档。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集中对重大以上风险实施公司(厂)级公示,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告内容包括危险有害因素、事故类型、后果、影响范围、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处理方式、措施落实责任人、有效期、报告电话等,同时要制作安全风险分布图,其中对存在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的重点区域或设备设施要增设公告牌,便于随时进行安全风险确认,指导员工安全规范操作。要将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内容作为岗位人员安全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基础资料之一,并在应用中不断补充完善。
03
加强事故隐患治理
完善治理制度
企业要建立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防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部门和岗位人员隐患排查治理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实施重点整治;建立资金投入和使用制度,保障隐患整改资金的需求;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从业人员发现、报告事故隐患;完善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评估、核销全过程的信息档案管理制度等。
强化闭环管理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闭环管理制度,对现有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进行完善改进,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报告、销号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
加强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
依据安全部门人员的指导意见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一体化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立足风险管控和隐患整治过程的实际应用,实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分类分级日常检查、隐患信息的登记、整改、跟踪等工作提供支持,或者直接引进外部专业机构已经融入了先进的管理方案的安全管理系统。
04
如何搭建完善的双重预防机制?
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制度体系
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实施细则,明确方法、步骤和要求,有序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企业主体、政府部门依法监管职责分明的安全风险控制责任体系;制定激励企业自查自治隐患的正向措施和职工群众举报隐患奖励制度;建立部门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的过程评价机制,实施动态监控;积极探索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方法,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实施差异化的分类分级监管
开展部门分类分级。督促指导各部门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结合各部门的风险特点、重大危险源状况、事故发生情况和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等,根据监管实际需要开展分类,并对部门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分类确定部门的整体安全风险等级,可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可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类分级监管。按照分级属地管理原则,对各部门实施差异化的分类分级监管,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确定不同的执法检查频次、内容等,实行精准化、差异化的动态监管。
突出重点监管
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危险源等的部门,要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明确各级监管责任,通过实行“网格化”管理,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施重点监管,同时建立预警监测体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加强源头管控
要建立源头管控制度,落实源头管控措施,做好重点区域安全规划和风险评估,严格高危部门安全生产准人条件和标准,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风险。
建立完善安全管理系统
围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制定相关标准,搭建智能化、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将所有辨识出的危险因素(有害)及其管控措施录入安全管理系统,风险防控及隐患治理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对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工作的实时监控,对安全风险的实时感知、对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有效考评,及时准确掌握安全工作落实情况。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部门联合惩戒措施,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在执行中落实效果好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实施效果差的给予一定惩罚。坚持协调推进,要把加强双控机制建设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把危险因素辨识及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中,推动所有员工都重视双控机制的落实;建立持续改进工作机制,要定期组织对各个部门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发现问题和偏差,做到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提高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效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