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企业做内训师培养咨询,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反馈。
已经参加过TTT培训,但是员工还是走老路子,不但设计出的课程质量不高,提交课件也特别费劲。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两类问题:1、课程设计有问题;2、提交课件难。
关于课件提交难,有可能是不会方法,有可能是工作忙,有可能是意愿不高,也有可能是部门给的时间紧……原因很多,所以本篇不展开,后面找机会给大家详细分析。
这里我们主要说说“课程设计有问题”到底怎么办。
首先,我们先排除员工“态度”方面的问题,先假设他是愿意设计课程的。如果态度有问题,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情况一:不会设计
很多人没设计过课程,突然要求其设计一门课,难免出现逻辑问题。
这类问题,建议直接参加《课程设计》培训,学习方法和技巧。
情况二:参加了《课程设计》,还是不会设计
这里同样要假设一个前提,就是员工参加的《课程设计》培训的内容没问题。
也就是说,讲师教的方法是可落地的,只是员工用不好。
其实这类问题,不仅仅出现在“课程设计”这个课题。
在我们参加的其他培训课题中,也经常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老板、管理者中抱怨培训没有用。
培训没有“用”,所以“没有用”
归根结底就是员工是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使用、演练新的方法。
比如一个右利手的人,让他现在用左手写字,那自然是写的别扭,看的闹心。而且很难坚持。
因为我们正在用我们不舒服的方式做事。再深挖,我们没有被逼到绝路,总有借口让自己得过且过。
还是右利手的例子,假设现在这个人右手伤残,再也不能使用。那么,他会不会去练习左手写字呢?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学习了先进、优秀的方法,为什么员工不去使用?
因为人们更愿意待在舒适圈。
(1)舒适圈:
指人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会感到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安全感,因为不需要太用心的去思考、行动,也没有太大的挑战。一旦走出这个状态,人们会感觉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甚至是痛苦。
(2)拉伸圈:
处在拉伸圈会让人们觉得有一定的挑战、不舒服、就像我们压腿时感觉自己的筋被“拉伸”一样,虽然很疼不过也可以忍受,但拉伸后会让身体得到放松、提高柔韧性、促进身体健康。
人想要得到成长,必须要经历未知的事物、产生新的行为变化、战胜新的困难与挑战,以此不断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与想法,正所谓“如何让自己变得强大,去做让自己害怕的事情”。我们所说的“精进、卓越”都是在不断的走出舒适圈、进入拉伸圈,不断的拉伸我们的身心,不断的打磨身心的“坚”和“韧”,将拉伸圈不断的转化为舒适圈(常说的“扩展舒适圈”),拉伸圈逐渐变小、舒适圈逐渐增大,让我们面对未知的事物与挑战时更加自信。
(3)恐慌圈:
简单来说就是“想想都怕,可别再来一次!”,例如:目标太大、难度太高、任务强度大等等都会引起内心的挫败和恐慌。对于成人来说,让他们学习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听到就头疼,去做则浑身疼。
人的行为总是趋利避害的,或者说是为了追求快乐、逃离痛苦。如果一件事总是感觉恐慌、担心,就必定会在行为上产生逃离,自然而然的退缩到舒适圈,这是人的本性。
所以说,《课程设计》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走出舒适圈,进入拉伸圈,甚至恐慌圈。
思维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其实回到“课程设计”层面就相对简单很多了。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知识类”课题。
如下是某房地产公司的课件,从章节划分来看,算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看上去总感觉差那么一点点的劲儿
那么,这“一点点的劲儿”是什么呢?差在哪呢?
用杜大夫的课程框架2W1H模型来解释,就差在了第一个W,why的部分。
少了一个激发痛点,刺激学员学下去的理由。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也就是要指出学员现阶段的问题,让他疼,只有疼了,他才愿意听你讲。
那么,上面地产课件结构第一章,就可以调整为:立面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优劣案例的对比,凸显出立面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学员兴趣和重视度
进而去认真听讲后续的内容。
那么,这门课件的结构就可以划分成:
一、立面设计的重要性
二、立面设计的三个方面
三、综合练习or考试
看,是不是很简单?
2W1H法的好处就在于,不管你开发的是什么类型的课件
即便是一个你不了解的领域,也可以通过套用这个模型,快速的划分出课程的结构。
那么,2W1H到底是什么?还有哪些进一步去设计课程的方法和技巧?
欢迎大家预约杜大夫的线下课,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