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教育报】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开化县明德小学 李雪梅
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探究问题聚焦不明、学生对问题兴趣不高且探究不深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小学生经历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有效提升科学核心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教学现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本文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为例,谈谈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缘起:剖析教学短板
在《让小车运动起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问题聚焦不明
这一课的教材内容是通过一些不同车辆的图片导入的,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图片要素过多,学生的关注点不集中,难以聚焦到“不同类型的车是怎样运动起来的”这个点上。
(二)学生兴趣不高
学生在探究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关系时,都已知道“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的结论,因为这是常识,所以这一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学习的价值也就降低了。如果教师忽略学生基础,凭空设计探究活动,学生兴趣不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学生探究不深
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从无目的地感知事物转变为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观察探索事物,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基础,没有精心处理实验细节,导致难以实施主题实验;设计的活动多、交流环节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研讨和拓展活动只能浅尝辄止,降低了探究的有效性。
二、实践:聚焦学科素养
(一)前置阅读,丰富科学认知
课前布置阅读,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布置学生调查并收集交通工具发展史这一作业,让学生在调查收集过程中了解车的发展史以及动力类型。通过此作业,学生初步了解了生活中有各种不同动力、不同用途、不同结构的车辆,在课堂上就能快速聚焦问题,提高科学阅读能力,丰富认知。
(二)自主探索,提升学科素养
1.活用技术,助力实践。在有效解决绳子长短实验细节问题时,笔者请一组学生上台操作,同时用投屏技术,将这一小组的操作过程全程投屏。旁观者清,其他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大家一起解决,使自主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2.优化记录,提升素养。设计与课堂实验教学内容、操作要求一致的记录单,让学生围绕本节课聚焦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既能让他们直观了解学习内容,又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改进方案,提高效率。笔者在第一次执教该课时,由于交流环节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探究,笔者将四个挑战活动整合为两个。化繁为简,探究目标一目了然,方法简单易操作,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深度研讨,发展学科思维
这一课的教材内容设置了两个研讨问题。问题一: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问题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笔者将两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设计,节约了课堂时间,给学生留足了深度研讨的时间,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分享拓展,树立科学态度
执教时,笔者通过最后的分享环节发现:每个小组让小车刚好运动起来的垫圈数不同,可能是测量出现了问题,也可能是数据记录出了错。于是,笔者在分享环节后提醒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时,要反复查验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反思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优化教学设计,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保证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和发展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在深度学习中有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来自【浙江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