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说说那过去的事情(十五)
昨天中午,我出门办事,离家时已有淅淅沥沥的雨,没有觉得雨会下得很大,还是要出门的。出得小区,搭的士,还没及开车门,雨如倾盆而降。风骤起,仿佛整个车都在飘摇。
2022年的丹东,真的打脸了,疫情还没有消停,又遇飓风暴雨,都不好意思再提风调雨顺、人居佳地啦。
本周,因单位开始复工,工作日渐多了,每天一篇的《丹东:说说那过去的事情》改成每周一篇啦。今天接着上篇的话题,重回中富街,谈谈我参加人民银行新录用干部培训班的那些事儿。
1983年,我高考落榜,和唐老师商量能不能插班,唐老师的儿子是我后来研究生班的同学,唐同学一直是丹东市委党校的教授,这些年没了联系。彼时,唐爸爸是二中的历史老师,也是高考班的班主任。爸爸和唐爸爸商量插班的事情,唐老师答应得很痛快,可是,不知为啥后来又变卦啦。
只能到为高考落榜生办的补习班,班主任是曹老师。只上了两个月。人民银行开始招收新干部了。招考名额分配给各单位,补习班的同学大部分报了名。考试在第十八中学进行,参加的人很多,考试科目:语文、数学。
那时候,干部编制属于市委组织部管理、工人编制属于劳动局管理。中专和大学毕业就是干部编制了。高中毕业,考上银行,如果进入干部编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很快,成绩就下来了,共录用了34人。十七中的宋同学排名第一,我的语文成绩第一名。宋同学现在仍然在工行工作,老当益壮。
补习班的同学也有几人被录用了,不再补习,离开了学校。我依然有规律地上下学,老师已经知道我被录用的消息,曹老师问我:你不去银行工作?我好像突然被唤醒:我可以离开学校了。这所学校,我在此就学四年,此后一别就是近四十年,期间只回过一次。因为,这里是我满怀希望,而又是理想破灭的地方。
到中富街人民银行丹东市支行报到,人事科田科长是爸爸在知青办的同事,是一个愿意开玩笑的小老头,他的哥哥和我妈妈在鸭纸做过搭档。
1983年12月16日,丹东市人民银行新录用干部培训班在元宝办事处后院的一栋红砖小楼二层教室开班了。培训班为期三个月,培训结束,分配工作。
报到的第一天,就发了半个月的工资,记得好像是19元。第一个月的工资,让我买了一条呢子面料的裤子。
人民银行元宝区办事处在丹东市中富街4号,建于1935年12月,1983年彼时的48年前是伪满中央银行安东支行。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进入这座大楼,开始我工作的生涯,并把金融工作作为毕生的职业。1945年光复,这里成为东北银行安东省分行。以后陆续被东北银行辽东省行营业部、人民银行安东市元宝区办事处和工商银行元宝支行使用。名称多次变更,实际一脉相承。魏昭寿,是共产党夺取政权后东北银行安东省行营业部的首任主任,后来一直在丹东工作到离休。离休前是丹东市计委主任,享受市地级待遇。我和他有一面之识,去过他家。他的爱人、女儿、外孙女都做过我的同事。
干训班的班主任是刘凤香科长,她当时是元办的人事科长,她的爱人老范同志做过司法局局长。
培训班的师资水平是顶级的。后来做过市人民银行总经济师的林涛老师;时任宣传科长、团委书记的尹晓鸽老师;时任工会办的王主任;时任会计科长的曲以增老师;时任教育科长的高昌老师和后来做过丹东工行教育科长的吕良栋、柳玉文老师,以及项家柱老师和后来做过丹东工行会计科长的李刚老师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做过丹东工行女工主任的孙秀荣和做过丹东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姜丽萍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珠算。各专业科科长和业务骨干给我们授课,对我们帮助很大。
开班第一天,选举班委会和团支部委员。我获得32票,我自己没选自己,全班34名学员,还有一人没选我。我的票数遥遥领先,做了班长兼任团支书。此时,市行团委书记尹晓鸽、干事薛忠国,市行团委经常过问培训班的工作。
开班不久,税务局、工商局、法院和书店陆续开始社招。曹同学离开学习班去了税务局,曹同学初中时和我一个学校,学年大榜排名基本在前三,画也画得好,高中成绩跌得狠点儿,不知为啥没有考上大学。曹同学空下一个名额,又有一个张同学顶了上来。开班不久,张同学进入学习班。张同学性格外向,爸爸是玻璃厂的厂医。张同学上课时,拿了录音机放在座位里,项老师正在讲课,张同学一不小心把录音机里的歌曲放了出去,同学们哈哈大笑。
项老师是辽宁银行学校的老教师,银行学校搬到沈阳后,他留在了丹东。他从人民银行退休后,一直在丹东工行编辑杂志。和我办公室隔壁,非常和蔼的一位老人,他的儿子在财政局做过处长,退休后很随性,人非常好。
培训班的很多老师都有在辽宁银行学校工作的经历。
三个月的培训班,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大家都非常的放松。课间打篮球,新年联欢会上我还朗诵了国际歌,同学们互相串门,彼此增进友情,周日还去了锦江山公园滑旱冰。
这期间,丹东电视台招播音员,我报名参考,初试通过,记得负责考试的是徐扬和李莉。我后来没被录用,黄同学如愿以偿做了播音员,他爸爸当时是宣传部副部长。其实,我的想法还真不是想做播音员,而是,想做跳板当记者。
别看银行离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不远,说句实在话,此前,我一次也没有进入过元办的大楼内。丹东市所有的银行,我进入室内的,以十次计数。我舅舅文革前是人民银行广场分理处主任,文革期间是五龙背分理处主任。两口子都在银行工作,我对银行的最初印象就是,有非常多的信封,可以攒邮票。
在元办培训期间三个月,才知道这座大楼后面有个防空洞,防空洞上有个篮球场,大楼后面和一个小红砖楼相连,小楼里还有个幼儿园。神秘的大楼里有中央金库和交换所,还有黄金窗口……
银行的电大脱产班和新录用复员军人培训班也在红砖小楼上课,那时候的银行生机勃勃。
干训班上,陆续有人介绍,银行工作“坐摊的不如跑街的”,大家都渴望做信贷员。王同学年龄比我们大了许多,他说,我们结业后,全去做信贷员。
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美好的前景在等待着朝气蓬勃的青年,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1983年年底,对于我个人而言,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对于丹东、乃至我国金融事业来讲,人民银行丹东市支行新录用干部培训班在以后的岁月里产生了一批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他们有很多人直到目前仍然在各行各业发挥着作用。
下期再回到七经街,继续聊聊我在人民银行振办工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