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这个有温度的话题时刻牵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城市养老的设施、服务怎么样?社会养老有哪些具体形式、能提供哪些具体服务?现有的养老模式发展如何,社会各方在为提升养老质量做什么?今日起,本版推出“一线探民生⋅老有所养怎么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今日聚焦大城市养老,看重庆通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和专业机构三方联动互补,精准提供各种养老服务。
——编 者
提到重庆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年轻而充满活力,但其实重庆还是一个深度老龄化地区。按照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2018年,重庆便进入了深度老龄化。
近年来,重庆在破解城市养老难题方面扎实推进,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引进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创新养老机制等举措,努力使养老服务收获更高满意度。
社区养老为重点
整合社会资源办嵌入式养老
“这里饭好吃,很舒适,离家里只有‘一碗汤’远(指离家近,送一碗热汤来刚好不凉)。”在重庆市上清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6岁的周酿泉把午饭吃得一粒不剩。
这个饭桌不一般。桌子四个角是圆弧形的,避免老人撞伤,而四面则是内凹成圆弧形状,老人可离桌子更近,两个手可以搭在旁边的两个角上。在周酿泉的位置上,还贴着一个小牌,“高血压,宜清淡。”
周酿泉原来是一家企业的工程师,退休后,他和老伴住家养老。他们认为,养老机构不方便,老年人守在家里天经地义。不过,随着年事渐高,周酿泉有些力不从心,做饭越来越吃力。以前,老两口经常做一桌菜,后来每顿只有两三个菜。一儿一女也已头发花白,有了自己的儿孙,很难抽出时间来照顾他们。
一次闲逛,周酿泉在社区注意到正在装修的养老服务中心。一番打听后,他决定和老伴试试养老日托服务。
去年8月1日起,老两口正式入住。养老服务中心离家很近,走路只需6分钟。“四菜一汤,顿顿不重样。端起碗就吃饭,放下碗就散步。大家一起吃,热闹得很!”周酿泉说。
周酿泉当时所面临的困难,很多老人都遇到过。
一年之前,这个让周酿泉点赞的地方,还是一个书画展览馆。后来,它被改造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占地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内设照护床位60余张,拥有书画阅览室、康复理疗室、多功能活动室、餐厅等功能区,可为社区老人提供助浴、康复、娱乐、餐饮等一站式养老服务。
上清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重庆养老机构变化的缩影。近年来,重庆大力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启动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到2020年新增社区养老服务站1000个、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0个。重庆将养老的重点集中于社区养老,整合社区闲置商业、国有资产和废弃厂房等社会资源,鼓励举办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安度晚年。目前,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1221个,服务设施覆盖率达66%、服务能力覆盖率超80%。
专业机构标准化
养老院要像酒店一样评星级
“他们是老小孩,我是为他们服务的。”说话之际,重庆宏善养老公司董事长罗建敏看见一个老人正在吃饭,跳步上前,蒙住双眼,“猜猜我是谁?”
不只是宏善,近年来,重庆养老机构数量增长迅速,全市养老机构中工商企业法人达330多家。这离不开来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重庆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另一方面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为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重庆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所有养老机构均减征7%增值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按90%缴纳所得税,并在水电气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
宏善养老院的院长朱丹,以前是一名护士长,虽然照顾过病人,但对养老院运营管理却是“两眼一抹黑”。2015年,她上任之后,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了多次培训,邀请专家和业界人士讲解养老院运营管理知识,“每年至少两次培训,今年4月还参加了一次,是民政局让养老协会组织的。”
像朱丹这样的“新手”,养老行业还有很多,不少人属于“三低一高”——工资低、学历低、成就感低、年龄高。不仅如此,人手也紧张。为此,重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保障养老机构用人需求。在民政局牵头下,目前重庆通过发展专业教育、强化职业培训、完善薪酬和奖励制度等措施,每年培训养老机构院长500名、护理人员2000名。
在培训课上,朱丹学到不少新知识——“毛巾架不能高于1米2,不然老人容易扭伤。”“养老院门前要非常平整,坡度要小于4度。”之后,市里组织了几次评估检查,也是这么要求的。
“养老院要像酒店一样评星级,也要标准化。”据市民政局养老处处长潘鸿宾介绍,民政局正在着手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对养老机构逐一进行评估整改,提高养老机构水平。更进一步,还要促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完善行业标准。为实现这个目标,重庆加强养老服务监管巡查。在九龙坡区,安监、消防等部门和街道组成联合执法小组,每月对宏善养老院抽查一次。“抓得好紧,不过效果很明显,我们的水平唰唰地提高了。”朱丹说。
三方资源全打通
需要哪种服务都能精准匹配
在重庆渝北区松石支路25号路边,“百龄帮龙山老年养护中心”的门牌非常醒目,门牌下面还标注着5颗星。走进大厅,92岁的谷绍芬正坐在轮椅上与护理人员开心地聊天。老人家住附近,行动不便,两个女儿一个在国外,一个已经69岁且有病在身。“住到这里两年了,样样都好。”老人给记者细数,护理人员除了照顾饮食起居,还每天帮她热敷治疗腰椎病。她也积极参加这里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我还教大家唱歌呢。”
“这里有床位580多张,护理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实行服务亲情化一站式养老。”百龄帮(重庆)康养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张欣渝介绍,其中内部医院面积就达2000多平方米,内科、中医科、康复科等门类俱全。在中医科,医生帅小勇正在给91岁的汪培慧诊病。门外的走廊上,93岁的谢美立正在和儿子聊天。“这里对老人的健康护理和生活照料非常专业。”谢美立的儿子说,“有一次妈妈摔了一下,护理人员几次提醒我们去大医院检查,非常贴心。”
专业的养老机构落户在本地,在渝北区龙山街道看来,“是件好事,但光靠这里还远远不够。”为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街道在如何利用好专业机构、实现合作带动上动足了脑筋。“街道有大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各社区还有小的养老服务站,再加上专业机构,三方联动互补,共同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龙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彭德海说,目标是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今年5月,龙山街道龙脊社区的居民发现,社区一座三层闲置办公场地的小楼焕然一新,外墙粉刷了,里面也亮亮堂堂,成为龙山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政府投入440万元改建,引入百龄帮集团来管理,更加专业,效果更好。”彭德海说。记者注意到,这里的环境智能化水平相对较高,工作人员介绍:“刷脸进出,是因为这里的老人失能者多,这样可以防止他们走丢。”
目前,龙山街道有7个已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站投入运营。“站点是街道养老服务的补充,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健康档案、数据采集、信息资讯、评估评价以及居家老人日常照护等服务,满足更多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旗山路社区负责人介绍。
三方联动,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不久前,一位张姓老人在养老服务中心撞伤了眼角,联动机制下,他当即被送到了龙山老年养护中心的医院诊疗;养老服务中心里没有厨房,但通过向龙山老年养护中心的预订,老人们每顿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简单来说,就是把各个环节的资源打通,需要哪种服务时都能精准匹配。”张欣渝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04日 08 版)
责编:秦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