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学习笔记和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特别感兴趣,在当前中美爆发贸易战、科技战的时代背景下,以及我初次带领学生迎战中考的工作情景下,我找到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写的《论持久战》,用心阅读,获益匪浅。
一、《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和思路梳理
《论持久战》写于卢沟桥事变后约十个月,实际上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战争问题长期思考的结果。当时虽打破了日寇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但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大面积失守,台儿庄的血战并未保住徐州。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最好的国土都已落入敌手,使得中国抗战的经济力量更弱,国际上以德、日、意三国为“轴心”的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虽然当时有人支持“持久战”,但为什么是持久战,如何进行持久战,人们并不清楚,也未必坚信,而是容易被一些错误论调所蛊惑误导。在此背景下毛泽东以世界历史视野,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战争中军事与非军事因素的交互作用、国内与国际条件的相互影响、自然与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等方面高屋建瓴地分析了战争双方的优劣势变化(有点类似于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的SWOT分析法,但比之更加富有动态发展的辩证意蕴),合理推演出战争趋势,提出了赢得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二、《论持久战》的结构
全文由21小节共120个问题组成。
大体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6节,从“问题的提起”(目前形势)说起,交代背景及敌我双方基本矛盾,由“破”(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到“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明确核心观点。
第二部分为第7-9节,论述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以及必然经历的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
第三部分为第10-20节,从认知与实操层面论述抗战的战略战术。
第四部分为第21节,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核心观点的再次申明:中国必胜。整部著作一气呵成,具有完整、系统的思维逻辑,极富理论说服力和情感渗透力。
三、《论持久战》的特点
从上面的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这个论著极具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战略战术简明扼要,论证清晰,直击要害。语言通俗易懂,极富感召力,易于普及推广。论著旗帜鲜明,反对侵略战争,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人类和平。这种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正义战争取向,贯穿于抗战的一切大小问题和整个作战过程。
四、经典名句摘录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认为第二个阶段最关键,也最艰苦)
★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
★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应分为三类: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
★兵民是胜利之本!
五、延伸思考
1. 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同时强调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涉及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军事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他在写这篇论著之前,对抗战进行了大量详实的考察,包括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和理论方面的深度思考,因此才能对抗战形势、战略战术及其发展走向作出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评估。我作为物理教师和毕业班班主任,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身心动态、家庭动态,作深入调查,认真观察,扎实备好学生和教材,准确判断班级和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势,才能有的放矢,有节奏地推进教育教学。
2. 对于薄弱科目、薄弱班级、薄弱学生,逆袭之路绝非易事。但就像毛泽东同志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轮”一样,我也要在平时帮助班级和学生分析学习态势的时候,针对“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论”和“急于求成、想走捷径论”的思想行为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帮助他们确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分层次“持久战”逆袭策略。
3.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极为强调军事斗争中政治的重要性,这是他有别于其他军事理论家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同时他还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对于教育同样如此,精准的思想工作和直指人心的动员,深入系统的师、生、家长统一战线的建立、维护和发展,都对班级整体的成长进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临近中考,应考策略当然也很重要。毛泽东军事实践智慧的运思焦点:夺利避害,争取主动,“谁能夺取主动权,谁就能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行动和目标”。夺取主动权与战争力量的优势是密切相关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敌强我弱,敌是强势,我是劣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夺取主动,“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们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战略主动地位的夺取,离不开战略的进攻,然而如何进攻,采取何种形式进攻,是要具体分析的。同理,在应考方面,我们的目标便是,薄弱生如何在每一天为了中考多得分,绩优生如何在每一天为了中考少失分,如何在形势不容乐观的时候争取主动,那便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作为教师,备课时,每节课不要贪多求全,要抓住重点,讲解透彻。学生同样如此,要想尽办法,尽可能多得一分,少失一分。弄明白一个问题,掌握一个方法,消灭一道易错题型,这些都是在备战中考的“局部战争”中争取主动,打“快、准、狠”的局部歼灭战!
以上是我整理的《论持久战》的军事学笔记和心得。毛泽东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博大精深,极具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今后我还要进一步研究学习,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作者简介:刘亚超,男,山东滕州人,教龄四年,西安泾河工业区中心学校初中物理教师、信息中心副主任、党支部组织委员、班主任,泾河中心学校“开物成务”科技社团创始人和指导教师。曾连续两次获校级班主任论坛一等奖,获中心“我的防疫故事”征文一等奖,陕西省扶贫征文三等奖,陕西省物理学术年会征文二等奖,带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陕西赛区获二等奖。对物理学、文史哲、管理学和政治经济学感兴趣,在实践中崇尚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希望能在我们的读书会以文会友,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