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培训“狂欢”
半导体工程师 icfalab 原创 2022-12-18 10:33
近些年,集成电路行业迅猛发展,芯片创业热潮兴起,行业人才需求暴增,却又等不及高校动辄数年的人才培养。因此出现了人力资源紧缺,供不应求的局面。短期内为行业输送技能性人才的需求日渐紧迫。
同时,在高涨的薪水和职业前景的吸引下,芯片工程师一时间成了香饽饽,芯片行业成为求职者争相关注的热门赛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芯片培训行业骤起,大量学员涌入培训班,想要拿到一张芯片行业的“入场券”。
曾跌入谷底,如今又在直播间爆火的新东方,曾经也试图在芯片培训领域横插一脚。作为教培行业的上市龙头企业,新东方在此前近三十年的成长中,从未与芯片产业有任何交集,新东方“试水”芯片产业的举动也再次印证了芯片培训行业的火爆程度。
然而,突然火起来的芯片培训市场背后,围绕其价值、弊端、认可度、质疑和挑战的声音不绝于耳,行业暗流涌动。
基于此,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芯片培训这个顺时代而生的产业,正在呈现着怎样的行业现状,未来又将驶向何方。
芯片培训市场现状
从市场发展进程来看,芯片行业的职业培训起步较晚,但在市场需求和企业全力以赴的推动下,已逐渐形成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培养机制。
目前市面上开展芯片培训的主要有政府主导的各地方政府集成电路人才培训基地和商业培训机构。而芯片培训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芯片企业为工程师做定点、定向培训;另一类是面向零基础“小白”、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有工作转岗需求等人群的培训。
对于培训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摩尔精英教育培训业务副总裁赖琳晖表示,目前市场上主要包括岗位就业培训、高校实习实训、行业公开课和企业培训等几种类型。同时根据培训时长来区分,将培训周期在3个月及以上的定义为深度培训。
通常来说,培训时间越长,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岗位契合度就会越高。然而,通过调研的IC职业培训机构来看,岗位就业培训中,培训周期3个月及以上的深度培训仅占18%;培训周期4天-3个月的单位占27%;更多的是培训周期为3天及3天以内的情况,占到近55%。
数据来源:调研数据库
通过培训周期情况能看出,求职者都希望快速就业,不想多花较长时间在岗位就业培训上。另一方面,深度培训需要培训机构花费更大的成本和时间精力,因此很多非盈利性的机构不愿意开设深度培训课程,多数由商业公司开设。
而高校实习实训环节,能去合作IC企业实习的主要以芯片制造、封测为主;能邀请到企业或者职业培训机构入校合作实训的很少,主要原因是高校课时费等限制;大多数高校都以其他课程实训替代,以单片机应用、FPGA应用等嵌入式开发占多数,而行业紧缺的数字芯片设计、模拟芯片设计等实训很少能实现。
数据来源:调研数据库
实习实训是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毕业生与企业,从知识理论到产业实践接轨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对口的专业项目实训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解决。
另一方面,为了消除芯片行业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开展行业公开课能提升人们对行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开展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和高校应届生的公开课,吸引更多人转行进入;开展面向高校集成电路专业的公开课,提升对专业的认知度;开展面向中小学和社区的公开课,让更多的人报考集成电路专业。
赖琳晖表示,全国范围内,单场次的集成电路行业公开课在持续开展,但是形成持续系列、有影响力的较少,由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发展联盟主办、摩尔精英协办的“全国高校集成电路行业普及公益巡讲”从2020年开始一直在持续举办,现已经覆盖上百所高校。
这几年行业人才缺口问题已经影响到了芯片公司的发展,大量IC企业转而去招聘非对口专业人员,对于员工的专业培训需求逐日递增。
企业职业培训一方面能强化员工的工作技能、能力水准;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为公司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不过,从调研企业的情况来看,2021年度企业培训实际需求次数高达749次,可实际开展情况总数仅为301次,需求的一半都还没有满足,企业职业培训的情况亟待改善。
据了解,培训者中,当前企业定向培养还是少数,90%以上都是个人付费前来学习。其中,一部分是高校在校生,他们多从电子、材料、物理、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转行”而来;另一部分是已工作的,从相邻行业过来的,看中的都是近年来芯片行业的持续升温。
“鱼龙混杂”的芯片培训市场
集成电路行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知识层面广,人才培养具备一定难度。从高校方面来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怎么设置课程内容?如何与产业接轨?怎样实现产教融合?都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
国内高校在培养行业人才方面尚处于探索期,而看似“有条不紊”的芯片培训市场,背后更是充满了“玄机”。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火热的芯片培训市场鱼龙混杂,很多培训机构都是打着芯片技术热的幌子,进行圈钱的游戏,只是看到了芯片行业巨大的利润,并没有实质性的教学作用。
“一些培训班打着芯片培训的名号,其实更多的是蹭热点去做嵌入式等培训开发的,与真实的芯片培训完全不是一回事。”
“有些培训班打着‘零基础、上几个月网课,就可以成为芯片专业人才,拿30万年薪’,‘小班教学,理论+实训,签保就业协议,拿高薪,不能就业全额退款’等标语吸引学员。”
在各类花里胡哨的招生标语中,“高薪”、“零基础”、“转行”、‘保就业’等高频热词闪现,不断刺激着潜在对象的神经,实则背后到处是防不胜防的套路,结果大概率是学员白花了钱,浪费了时间,最后几乎没什么用处。
除了损害学员的利益和时间之外,这种不靠谱的培训机构同样也在不断消耗企业的信任度。
业内有公司明确表示,一旦发现应聘者出自某个培训班,会立刻取消候选资格。因为之前招过这个培训班出来的人,吃过大亏。
一家AI芯片公司也表示,公司在招聘时会有些“反感”培训生,主要是因为面试官发现学员的简历一样,看起来就是套用模板,而深入询问后,了解的知识又有限,在实操中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行业亲历者认为,在实际的IC设计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如果没有相关从业经验,仅靠几个月培训就想要胜任这份工作,难度很大。所以说这种培训班“速成”的人才,大概率不会成为企业招聘时的首选。
行业“负面案例”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芯片培训市场蒙上一层阴影,但这也并不能全面否定芯片培训这件事。事实上,半导体技能、半导体常识和专门课程的培训非常具有价值。既可以让在校学生尽快接触产业,也可以满足开发者、跨领域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
芯片培训这种形式没有问题,问题是需要抵制和提防那些肆意敛财且唬人的芯片培训,因为它们既损害了学员和企业的利益,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整个芯片培训行业的作用和价值。
但是对于个人学员来讲,在实际选择时又很难甄别一家培训机构是否靠谱。有学员告诉笔者,市面上大多数培训机构无论是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还是广告宣传等方面都基本类似,很难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甚至很多“跨行”学员参加完培训后觉得“收获颇大”,直到真正进入企业才发现有很多各种各样培训时没见过的复杂问题,完全无法胜任。
也有培训机构表示,C端学员确实很难判断培训机构的真实实力,即使不同机构的课程大纲差不多,但实际培训的内容有很大差距。例如,有些培训班仅仅只是给学员讲讲基本的概念,播放一些视频课程,而有些有实力的机构则会给学员提供模拟的环境去做练习,由浅入深的进行课程迭代和更新,提供产业最新的实操环境和内容。但这些培训内容上的差异,学员提前很难了解到。所以说在面对“良莠不齐”的培训市场时,学员很难作出合理的判断。
这种情况下,选择一家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立时间久、招生人数多、市场声誉较好的机构,相对来讲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那么哪些培训机构在市场上比较受认可?
根据调研和多方渠道统计,2021年度全国进行集成电路人才职业培训的机构主要有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厦门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无锡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成都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深圳国家“芯火”双创基地、中关村芯学院、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
商业培训机构主要有E课网(摩尔精英旗下培训业务)、移知eeeknow、路科验证、EETOP、安博教育、四川芯盛、曙海科技、安芯教育等。
以市场口碑和受认可度较高的E课网为例来看,它为什么能做到行业头部位置,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以流片的标准来培养人才”,是E课网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定下的基调。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E课网表示:“与其他机构相比,我们最大的不同是做课程的维度不同。我们先做芯片,自己先完成流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培训课程,把当前产业中正在用的东西教给学员去学习和练习。”
芯片流片的难度和成本不言而喻,这大概可以理解为是100位工程师一年的工作量。如此规模和投入下的产物,及其衍生出来的课程培训,对于其他培训机构更像是一种“降维打击”。
而E课网之所以有这么强的能力,是基于摩尔精英集芯片设计、流片、封测等供应链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级的业务能力做支撑。依托于“E课网+摩尔实训云”的双平台模式。E课网作为教学管理平台,结合资深讲师资源提供专业课程的服务;而摩尔实训云以芯片设计云为支撑,在上面构建完善的IC资源库、教学实训库、课程资源库等成体系的配套方案,同时开发了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和考核认证系统,能够给学员提供企业级的实训环境,致力于打通芯片培训业务的最后“一公里”。
可以看到,在那些不靠谱的培训班之外,市场上也有培训机构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噱头,而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与经验,实打实的做芯片培训,解行业人才短缺问题的燃眉之急。
某种角度上,芯片培训的狂欢,相关培训机构的“画饼”,也是一种提醒。提醒求职者面对培训热需要多一些冷思考;提醒芯片企业要正视培训生和自身岗位需求匹配度,同时坚持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才能推动公司和整个产业链的有序运行;也提醒想认真做好培训的机构,面对良莠不齐的市场,要抗住市场杂音,砥砺前行。
火热背后,芯片培训任重道远
职业培训能够提高人才专业技能与就业能力,是破解当前就业供给矛盾、调节劳动力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
赖琳晖表示:“从短期来看,良好的职业培训能帮助提高行业人才的专业素质能力,缓解院校在IC人才培养端的痛点,同时让企业找到真正适合岗位的优质人才。
长期来看,通过职业培训持续打造高质量发展“储备军”,优化行业的人才结构,有效化解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矛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能使集成电路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育机制更为完善;职业培训市场的有序竞争,还能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集成电路行业的健康发展。”
芯片培训机构的出现,一方面承担了人才培养的任务,一方面也降低了入行的门槛,加速了人才培养的进程,可在一定范围内缓解人才荒。但想要借此完全解决人才荒是不太可能的,还需要学校、产业、机构三方密切合作,群策群力。
上文提到了当前芯片培训行业“良莠不齐”的市场乱象。除此之外,由于我国芯片培训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据调研显示,其中包括师资力量不足、实训环境和培训标准难以满足和统一,以及产教融合中发挥的作用未达到预期等问题。
可见,芯片培训行业当前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而作为“局中人”,赖琳晖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
师资补贴支持:加大对芯片产业职业培训师资的政策激励和引导,吸引更多的优势人才加入到行业中来,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
实训平台支持:通过政企合作,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和支持力度,尽快建设起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人才标准制定及证书支持:建议政府、联盟联合头部芯片企业、培训机构,共同制定符合产业岗位要求的行业通用人才标准。此外,还需要针对大类的细分岗位明确不同的岗位技能要求,避免一个标准打天下的情况。
专项人才资金支持:建议尽快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纳入人社的培训补贴体系,尽可能的减轻培训学员的经济压力,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集成电路行业来。对于准备大力发展的地方政府或者园区,可以出台相应的专项人才资金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优质芯片企业。
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学校:建设以企业为主导的集成电路产业学校,非常符合国家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技术人才的目标。集成电路产业学校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可以做成高职类院校,也可以是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参照集成电路行业岗位及职业技术标准,开设对应的专业群,培养集成电路岗位完全对口的技能人才。该集成电路产业学校不仅仅只是人才输出,还可以建设成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辐射周边院校。
写在最后
芯片培训行业的火爆,从侧面印证了芯片人才的巨大缺口。
从多种意义上来看,今天的芯片培训行业像是国内芯片行业的缩影,虚火、野心,交织着不确定的未来。
而诸多挑战背后,也能看到打造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仍任重道远。当前,加快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势在必行,从高校、产业一线到行业机构,对人才的培养将是产业各界的共同责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仍将是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越来越热的芯片培训市场,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沉稳务实的为我国芯片产业的崛起贡献一份力量。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来源: 半导体行业观察;作者:L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