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培训引发医患关系思考感悟
这几天开展了一个培训,其中的一个文化理念给我很大的冲击。
首先培训老师讲述了一个故事,她的小孩因为频繁的流鼻血而去三甲医院看病,首先对于结果而言,小朋友的鼻血问题解决了,但对于就医过程,培训老师觉得不会推荐朋友去这个科室看病,说实话对我而言是一种冲击,看病就医,不应该以结果为导向嘛?
然后老师推出了一个一切以客人为中心的理念,在这里对我而言,一开始我会想反驳,那对于本来就是不讲道理,不可理喻,素质层面比较差的客人呢?索性在这边有一些条件的约束,来的客人相对而言都是ok的,但社会群体而言,肯定也会有不咋样的人群存在。
之后,一位曾经在三甲医院就医的儿科医生对于此话题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对我而言又是一次深层次的感悟。她在讲述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的压力与无奈,首先她提出,患者对于医生看病没说几句话的造成患者体验不好,造成医患关系的第一层误会做出了解释,她说到,首先说没时间去做多余的解释,因为她一天需要看几百个病人,给她的时间就只有几分钟,如果没什么大问题,就基本是看报告拿药,按固定流程走下去即可。其次如果当医生耐耐心心给你解释的时候,那你得注意你的身体状况了,当然这个方面,我觉得还是需要按照现场情况而定,首先你挂的号,本来就是名医堂,一天就只有几个患者,医生基本有时间可以和你好好沟通,了解自身的情况,另外就是这个医生本来就喜欢把情况交代的仔细一点,我就遇到过,那天挂号的人其实挺多的,我也等的很着急,但医生还是至少让患者有20分钟的有效沟通,当时对我而言,那种信任度马上上来,就觉得遇到良医。 她也讲到三甲的医生水平都是可以的, 一般情况按照医嘱,身体还是会恢复,当然这里我想也会有很多人反驳,毕竟也是有很多人看了很久,甚至挂了好几个专家,兜兜转转才找到合适的医生让身体康复。
她也分享了自己在国外就医的体验,国外很多时候都是去诊所,但这些诊所和国内的不一样,还是很有经验和专业的,把关也会严格,往常而言,小朋友去看病,都是家长在说明孩子的症状,而国外,医生会先询问小孩自身情况,然后再去和家长应证,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极好的,因为很多时候,家长说自家小孩怎么怎么样,不好配合的时候,其实是因为家长因素,很多时候,当我们把孩子当大人来看待的时候,小孩也会积极配合,反倒出奇的顺利。
在中国有这样的现象,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医患关系的问题处理上,患者和医生的信任度建立问题。 我们对医院是分等级的,但大家往往一些小问题也会先去三甲医院找专家,而不是去社区医院,这里就是对医生水平的不信任,当然这点我是能理解的,在很多时候都能听到群众对于医院的医生的文化程度上会去下意识定义, 因为从文化程度上差异就很大,就像以前以为医生这种对于生命负责的职业,应该只有高学历的人才能就读,但还是有专科学校开展医学生的培养。那是不是说专科出来的医生就一定不行呢,我们其实应该先建立一个信任,还是有很多年轻医生,虽然说专科出身,但水平还是可以的。
信任的建立的另外一个点或许就是沟通,往往几分钟,直接拿药这样子,会放大患者的焦虑,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能耐心给患者讲解的医生会得到更多的认同,其实医生也怕啊,一天几百个,成机械一样,他们内心也是想好好沟通的吧,正如这位儿科医生分享的一样,国内的分级诊疗的道路还很漫长,时间会带来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