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我定会想起在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那个遥远的2020年11月。
因为这一年我格外幸运,作为培养对象,我第一次加入了骨干教师培训班,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培训班上各路名师大咖齐聚一堂,每堂课都是醍醐灌顶,百听不厌,都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于洪超老师望闻问切直击人心,崔振成老师引古论今幽默诙谐,刘安娜“姐姐”为师为母可爱可敬,徐文祥老师备课磨课深入浅出,刘萍萍老师上课评课谨严精细,秦望老师管理班级花样百出,老师们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的教育思想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习收获一并记录下来。
为期3天的学习紧张而充实,但那感觉妙不可言,在这里我收获颇丰,收获了专业的知识,收获了情感的熏陶,收获了思想的启迪,收获了自我的成长。
一、持之以恒需终身学习,升级学习力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不可偏废。
《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具体来说教师的职责有两块:一是教书传授知识,二是育人成人成才。
人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而当今时代,只有“一桶水”的教师再也难以立足讲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给自己充电,紧跟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保证有一个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而教师的源头活水就来自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古人云:“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所以我们要树立自我专业成长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要成为专业发展的自觉实践者和受益者。
为我们授课的各位专家学者就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从各级优质课、示范课再到“省培”“国培”计划,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能够赢得同行的高度认可,就在于他们都能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我应该博览群书,沉浸在知识之海。河南师范大学崔振成老师的专题讲座“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觉悟与教育内嵌”层层深入,逻辑清晰,我将其概括为“寻根、取精、今用”六个字,我边听边记,深感自己阅读面不够广,传统文化知识匮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无止境,人的进步也无止境,成长是一个人的朝圣,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
二、匠心运笔写我代表课,提升教学力
如果有人问:你是当教书匠还是当教育家?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这两种身份并不冲突,本质上都是教师,“教书匠”意在强调教师“术业有专攻”,而“教育家”意在强调教师毕生的教育情怀。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该时刻具备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央视大型专题片《大国工匠》中有一段话极为精彩:
一份专注,淬炼出时光的品质;
一份坚守,琢磨出情怀的精致。
他们的手,有毫厘千钧之力;
他们的眼,有秋毫不放之工。
他们兢兢业业,让平凡有了梦想的温度;
他们精益求精,用执着追上灵魂的脚步。
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用心打磨,反复琢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具体来说就是如何上出一节好课,上出自己的一节代表课。
徐文祥老师是省级教学名师,他在成为专家的道路上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感染着我。
徐文祥老师从选课、研课、备课、磨课、议课、结课六个维度引导我们学习做课例研究,上好优质课。通过三个课例,徐老师为我们分享了近两年来他探索的一个课堂教学层次步骤。他说选课要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喜好、文本特点和新的思考等,比如他选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因为三点:这是我自己的解读;我喜欢鲁迅和他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得好,经典文本,就应该常教常新。
从开始备课到完成备课,徐老师最终完成了几万字的课文分析解读及自我解读。
“匠人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可以推动改观一些人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精神”,呼唤他们不只是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徐文祥老师就是教师队伍中的“匠人”,他要求工作室的青年教师都要有一个专门备课本,随时记录摘抄所有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思考、心得、感悟、方法;记录备课、研课、磨课过程,随时将所有文字梳理成文章或片段的电子稿。
原来代表课是写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通过研课备课一一记录,让所有付出的努力和思考过的内容留下痕迹,这样才能上出自己的一节代表课!
亲爱的朋友,您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终身成长》,[美] 卡罗尔·德韦克,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Peak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