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学科种子教师”培养活动学习心得
顺德区勒流中心小学 黎敏芝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赵老师组织开展的顺德区2022年“省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小学数学种子教师培养活动,有机会获得陈静安教授和王永胜特级教师的专业指导,和伙伴们学习交流,收获颇多。通过两位专家扎实的讲解及自己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新的感想。
一、深入研读新课标,探索教学新思路
新课程标准是教师上课的方向标,是上课的主要依据。不难发现,两位专家在进行教学设计针对性指导时,都离不开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研读,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评价一节课的观察点之一,便是看它是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
今后,我要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地把握教学内容、容量以及难度,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坚持践行新课标理念,认真落实至每一节数学课,使得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
二、立足结构化视角,培养整体性思维
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把新授的内容放置在小学数学的知识背景中,聚焦知识主干,关注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网状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度学习。除了数学知识具有内在逻辑性,数学的学习方法也有其结构性,教师要善于分析学习方法的相同结构,并迁移类推至新的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例如,王永胜老师在指导《梯形的面积》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而“梯形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和前两课的方法是有相似之处,将未知的图形通过割补或者剪拼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并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推导过程。在迁移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学生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化繁为简提实效,追寻数学最本质
我有时候会困于这样的窘境:渴望追求理念上的创新、形式上的多样,但结果往往是繁杂而臃肿。通过本次的培训,我深刻地感悟到,一节有“味道”的数学课,不应该停留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有思维的碰撞。数学课堂应当基于真实的情境下,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教师要做到的便是把复杂的知识变化为简单,把难懂的数理变得简单,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地享受课堂。
数学课堂上所设计的一连串的“问题链”都应当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叩问与追寻。数学学习需要把握数学的本质,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欣赏数学特有的美,以及追求数学学习所带来的理性精神和探究精神。当然,想要培养有品质的学生,教师得先做有品质的老师。
教研无止境,学习在路上。我将立足课堂,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我也会沿着新课标指明的方向和路径前行,将数学学科独特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深度学习+什么值得教+教育大变局 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 学习科学
¥34.5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