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培训班火了。篮球、足球、羽毛球、体能训练……“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寒假,减轻了课业负担的学生扎堆去上“体育课”,体育培训市场爆发式增长成为近期热议话题。
体育培训市场火爆并不意外。一方面,政策利好。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体教融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出台,体育培训行业迅速升温,“双减”政策落地也给这个行业添了一把火。另一方面,需求旺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岁至14岁人口超过2.5亿,而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庞大的青少年人口数决定了巨大的体育教育需求。
站上“风口”的体育培训行业,需要警惕粗放式发展,加强对行业的规范和监管迫在眉睫。
首先,要避免体育培训机构重走学科类教育机构的老路。自教育部决定增加中考体育分数后,市场上又出现专门应对中考的“冲刺班”“提高班”,误导家长从一种焦虑走向另一种焦虑。特别是一些培训机构超期预收费、违规高收费、缴费容易退费难等问题受到诟病。应该明确,体育培训的本质是教育,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早些年,学科类教育机构在高速发展时期由于资本过度渗入,导致行业盲目扩张,乱象丛生,严重破坏教育生态。下一步,要从政策层面加强引导,避免体育培训出现功利化、短视化行为。行业也要加强自律,坚决摒弃应试思维和贩卖焦虑。
其次,对体育培训机构必须要立规矩。当前,我国体育培训机构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一些机构专业性和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经营资质、经营范围模糊不清等问题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已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有利于引导行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还要看到,体育项目高度依赖场地,不能搞“铺天盖地”扩张。下一步,场馆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场地开发是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重点方向。同时,还要把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提高管理水平、维护教学质量等方面,毕竟,高质量发展才是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随着我国消费升级进一步加快,市场对于高品质和个性化的体育服务需求也会日益旺盛,培训机构还需要不断创新,为市场创造独特价值。培训机构可以延长自身产业链条,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形成“培训+赛事IP+衍生品”的商业模式,这些都是行业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
体育培训的意义不只是参与运动、强身健体,培训机构除了教给孩子运动技能,还应该把“毅力”“规则”“拼搏”“团结”等体育精神融入教学体系之中,让孩子们在体育锻炼中形成独立意识、乐观心态、豁达性格、创新精神,这对于孩子未来步入社会、面对人生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作者:姜天骄 来源:经济日报)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