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团购中考体育跳绳模拟测试”“中考体育满分冲刺”“中考体育满分训练签协议”……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和推进,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发展迅速。一些针对考试的校外体育培训班也纷纷冒头,为提高分数,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了班。
家长:
为了满分,一节跳绳课195元“值”
5月14日,周末。南京市鼓楼区江东北路319号的华彩荟迎来了一波波孩子及家长,“动因篮球”“运动家击剑”“骁骑马术”……光负一楼就有5家体育培训机构。
冷了补习班,热了运动场。“双减”政策实施后,很多以往周末补习文化课的孩子,转投体育培训的怀抱。虽然多数家长让孩子参加体育培训的初衷是强身健体,但不可否认,突然增长的体育培训需求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考体育分值提升”。2021年8月,我省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中考体育成绩权重逐年上升,由过去不低于中考成绩总分的5%,到2025年提升至10%以上。目前,省内各市的中考政策并不完全相同,但各市体育成绩的比重普遍低于总分的10%。记者了解到,今年,无锡已将中考体育分值由30分增加到40分。南京目前中考体育总分为40分,升学总分为700分,根据要求,2025年南京中考体育总分将至少为70分。不少家长认为,文化课增加1分太难,体育则相对容易。家长和孩子们都期望能在这个“送分”科目上拿到满分。中考体育培训班,似乎因此成为新刚需。在某点评平台,记者以“中考体育”作为关键词,在南京范围内能搜到417家相关商户,南通有394家,无锡有318家。
“我给儿子报了一个体育中考班,20节课2680元。现在在上综合体能,初三开始根据孩子情况选择专项训练。”南京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
张女士的儿子上八年级,训练场地位于鼓楼区。每个周六早上,张女士都要骑20分钟电动车送儿子去训练。“和学校体育课差不多,跑跑步,做做高抬腿等,教练很年轻,不知道有没有资质。”张女士说不出儿子的训练有什么进展,但“班上同学都在练,再说,体育肯定比文化课好拿分”。
4月30日,“五一”假期的第一天,早上8点,记者来到这家运动场,看到围栏上挂着“体育中考”的广告牌,上面写着“独家训练计划、金牌师资团队、品牌值得信赖,全年开班”,旁边还附有培训机构“揽客”的二维码。场地内已有9个孩子在训练。两个男生在50米跑道上反复练习起跑,一男一女在练习投掷实心球,还有2男3女在练体能。
上午9点,课程结束。一个男生留下来继续练习投掷实心球。训练时,他的最好成绩是8米,离中考满分8.6米的标准还差0.6米。没有教练,孩子的妈妈亲自下场指导。然而半小时过去,他始终没能超过8米,遗憾离开。
比起张女士,小学生歆怡的妈妈则考虑得更早。才上二年级的歆怡参加的体育培训项目包括7800元40节的跳绳课、14800元80节的体能培训。“南京体育中考是在3类选项中各选择一个项目,女生项目是三分钟跳绳和800米二选一、50米跑和立定跳远二选一、投掷实心球和一分钟仰卧起坐二选一。”歆怡妈妈分析后,给歆怡选了三分钟跳绳、50米跑、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搭配,“文化分数多一分有多难!而这些项目小学体育也要考,早点练起来,小学体育可以拿到优。等以后初中学业压力大了,没有太多时间锻炼,已经掌握的技巧和体能还在,中考体育更容易拿满分。”
机构:
体校生“跑单”,教练没资质是痛点
记者用手机扫描“体育中考”广告牌上的二维码,添加了微信号,以家长身份询问中考体育培训有哪些项目。对方直接给出中考训练基础班和冲刺班的报价,基础班一周1练2680元/期(20节课、20小时,送免费保险),一周2练4880元/期,单次150元/次(按次报课保险自行购买)。冲刺班一周1练1680元/期,一周2练2780元/期,单次200元/次。然而在该训练场的前台周边,记者找了一圈,也没有看到教练员的资质信息。“我想看一下教练员资格证”,对这一要求,培训班工作人员表示“要公司领导批准”。
带着对体育培训机构教练资质的疑惑,记者采访了扬州靓羽体育羽毛球俱乐部负责人庞亮。他认为不奇怪,“很多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教练可能是体院里面的学生,没有相关教练资格和教学经验,实际是‘跑单’。”
庞亮以羽毛球为例解释“跑单”。专业的教练员年薪30万元起,请2-4位专业教练,年人力成本就要百万元,一般的机构承受不起。这时,他们就以助教的名义,找一些体校学生或者体育爱好者,他们每小时课时费只有专业教练的三分之一,主要收入来自拉人头的提成。“七成以上机构都这样。重招生、轻教学,不尊重体育教育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更极端的则是有些教练根本不懂项目。如羽毛球的发力是从腿部开始,把自己蹬起来,随后转体带动转肩,然后顶肘,小臂加速。但庞亮曾接收过其他机构转来的孩子,有的小臂往后一摆、再往上一甩就开始打球,有的手腕一直往下压着打球,但之前的教练从未纠正过。
“市场确实是混乱,资本进来的话,都是快速收割。”连云港市网球队主教练刘冠群说,培养一个专业运动员,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但是资本砸进校外体育培训,特别是应试类,培训的周期很短,两三个月就可以看到回报。
教学体系不规范,“想到哪教到哪”也是常态。南京姜先生给儿子报了15节篮球课,但上完课大失所望:墙上张贴着照片的教练员一次没见到,每次都是“看起来像大学生”的年轻教练带孩子做做准备活动、拍拍球,问“15节课能学到什么程度”,回答也是“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因人而异”。
“师资和课程体系是校外体育培训最大的痛点。”业内人士介绍,专业教练员很多在体制内,在外教学受限,这也导致体育培训行业中教练员不够专业,且流动性普遍较高,不同机构当中的体育培训教学又缺乏衔接性。后果就是,一些课程设计“凭感觉”或“依葫芦画瓢”。
“实际上,不同运动项目对于孩子体能要求也不一样,训练要尊重项目规律,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盐城涵邦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负责人倪士刚介绍,如乒乓球,不光需要专项技术能力,对反应速度、核心力量等要求也较高,传统的力量训练并不能满足这一项目需求。不同年龄段身体素质发育的窗口期也不一样,体能训练的内容也要有所区别。
但由于专业知识和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匮乏,家长很难判断孩子参与的体育培训是否专业或者科学规范。这种不对称,也使得不规范机构有机可乘。
专家:
标准已出台,期待师资课程更规范
“不培训,比人家差个一分两分怎么办?家长们都是一个心思,哪怕交的是好几千块钱,至少心安了。”南京市体育学科带头人、迈皋桥初级中学副校长戴守慧告诉记者,因为考试具有偶然性,有些培训机构便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其实南京市体育中考满分标准并不高,近几年考试结果也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真参加校内体育学习和锻炼就能拿满分。
“校外体育培训未来应更多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满足家长和孩子多样化的运动需求。”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储志东教授认为,课外体育培训如果变成应试培训,既加重学生、家长的负担,也扭曲教育初衷,有必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管让行业更加规范。
“校外培训,谁来培训很重要。”储志东认为,专业的事应交给专业的人做。我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任教渠道,鼓励体校教练员为学生提供运动技能培训服务,参照当地同职级体育教师标准支付报酬。体制内的体校教练员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之余,到培训机构从事专业培训,既可以解决现有培训机构师资问题,也可以挖掘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对人才的选拔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不能把体育培训变成生意,不能打着培养孩子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的旗号,搞应试教育的辅导班。校外培训机构如果以中考冲刺名义进行招生宣传,属于虚假宣传、不实宣传。”江苏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四级调研员张余勇告诉记者,提高身体素质和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训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冲刺。《江苏省青少年(幼儿)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已于今年3月15日起施行,明确要求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实行准入审批,场地、师资必须满足相应条件,课程设置、师资安排、入学条件、招生对象、教学时间、班级容量等都应向社会公布,培训内容必须与招生对象所处年龄段相匹配。
准入审批更严格。体育类校外培训必须先拿到体育主管部门的《江苏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核意见书》,才能到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和批准证书;已领取营业执照或批准证书的校外培训机构,也需要及时到属地体育主管部门重新申领。
师资、课程更规范。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含教研人员)兼职。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支持体校教练员参与提供课外体育培训服务,积极推动兼职取薪的政策落实。教练员须持有五类执教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证书可通过政府官方平台查询核实。应在培训场地醒目位置长期公示教练员信息。机构应规范体育类培训教材编写、选用、备案等全流程管理,对所有培训材料存档并妥善保管,以便核查,存档时间不少于培训材料使用完毕后3年。培训教材选用变更时,及时提交变更内容说明和变更材料。
收费监管更明确。严格规范培训价格、收费时长,收费须公示,培训须订立服务合同。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含充值、次卡等形式收费)不超过3个月或不超过60课时,并按规定开具发票。以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3个月)费用总额为标准作为风险保证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