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科类培训的任务是不是都交给了社会,学校应发挥什么作用?”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针对上述疑问,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回应称,不管是学科类学习还是非学科类学习,学校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校外培训的定位始终是有益补充。
对于如何缓解体育、艺术纳入中考科目造成学生和家长培训焦虑的问题,上述负责人也作出回应称,各地中考安排体育、艺术等科目,旨在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非为了竞争选拔。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刻意对体育、艺术纳入中考政策大力宣传曲解,制造焦虑,使学生家长被迫裹挟其中,被动参加校外培训并增加负担。
艺术和体育纳入中考,事实上已成为非学科培训机构的“招生卖点”,也增加了部分家长的焦虑与学生的培训负担。解决这一问题,除规范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外,最为重要的是,不能以应试方式促进学校和学生、家长重视美育、体育。要通过坚持依法治教,严格要求各学校按义务教育课程规定开齐开足美育课、体育课,并改革对美育、体育的评价,重视学生上美育课、体育课的过程和表现,而不是考学生美育、体育。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把某一个科目纳入中考,自然也就让这一科目具有选拔性、竞争性,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上,把美育、体育纳入中考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此促进学校以及学生家长能重视美育、体育。但将艺术、体育纳入中考,如果以艺术技能、体育技能考试的成绩评分,就会导致艺术、体育应试化,并催生出相应的培训需求与市场。
因此,把美育、体育纳入中考,关键在如何对美育、体育进行评价。科学、合理的美育、体育评价,不是采取一次考试的方式,而应关注学生上学校美育、体育课,参加艺术、体育活动的表现。从培养学生艺术兴趣、体育兴趣,保障学生参加艺术、体育活动时间出发,只要一名学生按要求上好艺术课、体育课,参加艺术与体育活动,艺术和体育的评分就应该是满分,而不能强化艺术、体育的选拔性。
这要求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保障学校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体育课的师资、场地资源,并督促所有学校都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体育课,以开齐开足开好作为评价学校美育、体育的重要标准。这其实是对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基本要求,要让我国基础教育做到“五育并举”,必须依法治教。
但遗憾的是,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是以应试化的思路来对待把美育、体育纳入中考。有的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和条件,家长就送学生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
不能怪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以提高中考体育、美育分数为卖点招揽生源。这是因为家长有这方面的现实需求。要防止非学科培训“学科化”,搞提分培训,就必须改革对美育、体育的评价。把美育、体育纳入中考没有问题,但不让美育、体育充满选拔性、竞争性,就必须对美育、体育进行过程性评价,这也才符合美育、体育的育人规律。
规范非学科校外培训,需要推进配套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应把美育、体育评价改革,作为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抓手,推进面向学生的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校外非学科类培训也会回归到关注学生兴趣、素养的培训定位上来。(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