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自立自强彰显我辈担当
四位企业科研骨干畅谈——
为科技自立自强彰显我辈担当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经具有了坚实基础。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深深扎根自身领域,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展宏图。
本期,我们邀请四家企业的科研骨干,通过讲述他们自主创新的故事,体味广大科技工作者誓把科技命脉握手中的志气骨气,以及为企业发展谋支撑、为经济安全守命门、为国家强盛筑基石的使命担当。
【一线讲述】
武汉华工激光公司员工在调试某电池托盘激光焊接自动化产线。光明图片
自主创新破焊接“卡脖子”关
讲述人: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智能装备事业群焊接自动化产品线总经理、华工激光超高功率焊接技术总工叶祖福
激光焊接是国内新兴应用技术。2006年我进入华工激光,正赶上公司涉足压力容器激光焊接设备的自主研发。当时,国内还没有企业能够独立生产出这一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007年,一家国企主动找上门询问:“这种设备,你们能做出来吗?”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实在不容易。买进口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还有很多技术封锁;而且维护起来相当难,一旦设备出了问题,大都需要把设备发到国外返修或国外派人过来,一来一回最快也得三个月。时间对企业来说就是生命。
把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上才能掌握企业的命门。我们认真借鉴国外领先技术,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团队成立联合研发队伍,经过不断改良、测试,历时一年多最终做出了足以媲美进口产品的压力容器激光焊接设备。2008年,我们首次完成了这一设备的交付,填补了国内空白,也一举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最开始交付的产品颜色不纯,没有达到客户满意的效果。于是我们不停研究,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保护气盘,避免板材表面氧化,使颜色呈现金属本色,可靠性更高。一直到现在,我们不断改进,已经开发出第十代保护气盘。
令人难忘的是,2015年,我们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给我们颁奖。2016年以来,我带领团队攻下一个个技术难题,在激光焊接领域确立了牢固的技术优势。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明白,想要自主、自信便不能依赖他人,尤其不能依赖国外。目前华工激光的压力容器激光焊接产品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的设备性能和性价比都已远超国外对手。作为企业的研发人员,我们踏实向前,在升级迭代中不停优化产品,开拓更多细分领域,满足不同行业的客户需求。
今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公司考察,嘱托我们:“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为推动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聆听总书记的关心和激励,我深受感动,更感振奋。
如今,我不仅是一线研发人员,更肩负着带领团队开展协同研发攻关的重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创新对企业、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千方百计克服技术难题,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航天产品可见光定标测试。新华社发
为大国重器插上腾飞翅膀
讲述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全球研发中心智能研究院院长蔡登胜
1992年,我刚进入柳工时,从事的是产品电气的设计工作。那时候,产品电气化水平低,设计开发技术方法也匮乏,唯一的参考书是一本电器工程师手册。可我并没有气馁,通过对国外产品的了解,坚信电气化、电控化、自动化是产品发展的方向。
2003年,柳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装载机远程服务系统与智能化挖掘机”项目,我有幸负责智能化挖掘机的设计工作。在圆满完成863项目后,利用该项目凝聚的技术团队和积累的技术经验,我主持建立起完善的电磁兼容及环境应力实验室,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展了远程设备管理系统及T-BOX开发、PT300自动变速控制系统开发工作,并开始研究装载机自动铲装。
2015年,全面智能化成为公司三大战略之一,我带领研发团队全面转入产品智能化研发工作,作为其主攻方向之一的柳工无人驾驶技术探索也就此开始。
无人驾驶设备可以在对人类不友好的环境下展开工作。而实现无人驾驶,关键要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为此,我们团队对工程机械作业的感知、规划、决策和执行各个阶段进行了大量研究。
2021年11月26日,三款无人驾驶工程机械产品亮相,这是柳工在工程机械智能施工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如今,柳工产品已销售到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发技术水平跻身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梯队。依靠自主研发创新,柳工闯出了国产品牌挖掘机、装载机的新天地。
这离不开公司高层的战略远见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以前,产品的开发是“各自为政”,不仅效率低,而且验证不充分。2009年后,公司制订并实施“柳工产品研发流程”,极大提升了效率和水平。产品在开发阶段就得到充分验证,极大提升产品品质,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而我和团队做的就是在产品研发的一环,运用智能技术,为各个产品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机器工作机理的研究是智能化研发难点之一。以前是针对某个部件开发控制系统,内在机理比较单一;智能化开发则是针对整机设备,追求的是整机的效率以及平顺性、节能、稳定性与舒适度等,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工作机理涉及技术范围更广、更深。对这些基础、前沿技术,则要多方合作开展研究。
产品的研发也并非一帆风顺。去年8月初,无人驾驶挖掘机已进入最后测试阶段,却出现了严重的数据偏差。团队成员顶着烈日,抱着电脑,围着设备,一遍遍讨论、推翻、试错。一天下来,每个人的衣服上都结了一片片盐渍。直到一周之后,问题才终于得到解决。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期间来到我们企业,语重心长地说:“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每当想到我们正在用智能技术为民族装备制造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心里总有种时不我待、热血激昂的感觉。面向未来,我们柳工人将坚定不移走好自主创新路,一笔一画绘出柳工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海上风电安装船。光明图片
把国之重器的“根”牢牢扎实
讲述人: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战略研发中心总监傅强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回想起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公司烟台基地考察的场景,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催人奋进。
4年来,我们以自主创新为引擎,搭建起了扎实且具有前瞻性的新业务框架,从传统的钻井业务不断转型升级,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答卷:蓝鲸系列平台助力南海油气大开发;“长鲸一号”“耕海一号”“国鲍一号”“百箱计划”等24座海洋牧场平台相继投放,推动海洋渔业走向深远海;自主设计的3060系列海上风电安装船,助力国家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我们研发的3060系列海上风电安装船是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可满足未来5到10年国内风电安装船整体安装需求。在船型开发设计上,我们通过研究大型海上风电安装船的工艺流程,进行总体尺度规划、功能区块划分、系统布置规划、设备参数落实、结构设计协调等综合设计,兼顾安装船的作业功能、安全性、操作性、经济性等方面需求,产生合理优化、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船型设计方案,形成建造订单。
升降系统作为风电安装船最重要的核心系统,选型设计直接关系到安全性及经济性。我国沿海淤泥较深,风电安装船作业的时候,四条桩腿要通过预压载,稳稳地扎进海床,部分海域桩腿入泥会达三四十米深,大约十几层楼的高度。扎得越深越稳固,但怎样快速拔出来则会直接影响风电安装船的作业效率。我们的连续冲桩系统只需要三四个小时便可以从海床拔出桩腿,普通安装船则往往需要10个小时。
总书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经略海洋的行动框架,给予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和动力。铸造更多大国重器,我们将不负使命。
河北宁晋,一家太阳能企业的员工在检查电池片。新华社发
小投影攻克科技大难题
讲述人:极米系统设计总监兼赛博实验室负责人冉鹏
2017年,我加入了极米科技,当时的投影智能化尚未达到最佳状态。于是,我搭建了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团队,聚焦投影的智能化方向,创立了极米创新研发实验室,从0到1构筑了极米智能感知技术和算法核心能力,并在两年内做到了行业领先。2019年研发出的鹰眼感知系统,引领投影行业智能化发展,在易用性上也实现了对国外龙头企业的弯道超车。至今,我已带领团队申请了超过130件发明专利,其中50件已获得授权。
带领团队在投影智能化的细分领域摸索前进,遇到的困难非常多。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团队只能一次次实验探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切成就都要通过我们共同拼搏来取得”。我们这支年轻的团队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从算法、光机、结构等多个维度协同突破,攻克了数个行业难题——
从单点对焦到全局对焦,速度从慢到快,首次推出了热失焦动态补偿功能,让用户能够时刻观看到最清晰的画面;
率先推出了六向全自动梯形校正功能,而且做到了校正角度误差小于0.5度的行业领先标准;
团队和各类用户深入交流并模拟了大量用户场景,最终能够智能识别并避开壁画、家具以及行业很难攻克的开关插座、白墙墙角,甚至能够识别一枚小小的硬币,树立了行业标杆;
为了实现画幕对齐,光是实验验证的幕布种类就达到了几十种,在不同角度、距离、亮度环境进行测试分析,总共验证了超过10万次,最终做到毫米级的幕布边缘贴合精度。
不管是做出好产品,让用户体验更好;还是振兴民族品牌,让产品走出国门,对于研发人员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始终精益求精、不懈努力。
上个月,总书记来公司考察时对我们说:“大家都是‘80后’‘90后’,正当其时啊!”身为“80后”的我,热血沸腾。我们的工作与祖国发展、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定会全力以赴,在科技强国路上投射美丽光影。
【专家点评】
创新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邓智团(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下大力气解决“卡脖子”和企业“命门”问题,自主研发的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
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变动不居的全球竞争格局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自觉肩负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难度大和短期效益无法体现的特性,强化国家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探寻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协同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提醒“卡脖子”风险:“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对此,应坚持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聚焦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成绩,都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坚实支撑。新征程上,要持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加大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推动国家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原始创新策源地,推动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科技发展新模式,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活力激发等先行先试政策。加快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有效发挥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特色优势,推动关键技术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共性技术、中间产品的跨行业流动和使用,加强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联合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继续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各领域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打造更多隐形冠军企业。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发挥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探索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强化薪酬待遇、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措施,让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优化项目和人才评价,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评价机制和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增强对全球优秀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完善开放创新生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统筹布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科技资源,面向全球吸引、留住和用好创新技术、资本和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高地。支持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全球未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等面向全球的科技会议;加快推进我国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支持全国学会和顶尖科学家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落户中国。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夏静、张锐、李晓东、周洪双、周仕兴、赵秋丽、冯帆、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梦玲、罗欢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8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