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就业、引人才、强保障,上海怎么做?市人社局局长回应
上海当前就业形势如何?应届毕业生怎么能实现更好就业?养老金政策会有什么变化?灵活就业、技能人才怎样更好地发展?……4月28日上午,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佳瑛走进“2023民生访谈”直播间,对市民普遍关心的就业、社保等各项民生问题做出回应。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佳瑛(右)做客“2023民生访谈”
2023年全市确保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
杨佳瑛介绍,今年上海全年要完成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目前,一季度新增就业岗位为15.31万个,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的27.8%,超过了预期,说明经济发展重振情况是非常良好的。同时,一季度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9%,控制在5%以内,也在可控范围。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人社部门累计为1100家重点企业解决缺工需求,举办1100多场招聘会、提供48万多个岗位,这些都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杨佳瑛在节目中表示:“我们很有信心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但她也提到,当前就业形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外贸、汽车、电子信息等用工量较大的行业经营面临困难。制造业、邮政快递业、生活服务业“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总量持续攀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佳瑛做客“2023民生访谈”节目
“大数据+铁脚板”做好就业服务
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自2021年10月份推出,目前已经入驻“随申办”。求职者不论年龄、户籍、学历,都可以实名登录,求职应聘。
杨佳瑛介绍,新平台入驻“随申办”后,从1月18日到4月15日,已有超过13万求职者登录平台,平台收到简历22万份,同比增长110%。同期,5100多家企业通过平台发布招聘职位,同比增长20%,提供就业岗位21万多个。
这一平台具有多重优势。一是免注册无感登录,用户可以直接通过随申办的账户体系进行检索岗位、投递简历,并获得智能推荐。二是免费提供个人学历信息认证,平台可以通过学信网一键导入相关学历经历,不再需要求职者找出证书提供证明。三是可以做到“对人”“对岗”双向精准推送,系统能够在不同范围内就近便利地给求职者做出及时精准的推荐。四是具有数据比对及动态监管机制,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情况有链接可查询,保障线上线下的求职安全。
杨佳瑛表示,人社工作越来越需要大数据、数据平台,需要数字化整体性转变。
立足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人社部门还开发了“惠企点单办”和“稳就业一件事”平台,努力向“智慧人社”转型。“惠企点单办”通过“一站受理”“一页全览” “一键办理”的形式,让企业只需登录一个平台,就能打包办理就业、创业、培训等各条线惠企事项。据市人社局统计,目前“惠企点单办”包含市、区两级就业惠企政策109项。2022年累计办理事项24万余次,政策累计点击量110万次。
除了数字化平台之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同样为就业服务提供了便利。基层的就业服务工作站可以上门服务,居民也可以到社区了解政策,获取服务。“大数据+铁脚板”,才能让就业服务政策被大家更多地了解。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佳瑛在“2023民生访谈”节目中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如何保障?
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上海市达到23.6万,全国将有1158万。
杨佳瑛表示,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人口红利也是人才红利,在高校毕业生中体现。从政策角度来讲,市人社局会大力支持就业单位吸纳应届毕业生。目前根据有关政策,用人单位招录本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3个月及以上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享受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各区还会根据具体情况有其他的政策叠加,这些补贴“免申即享”,就是鼓励企业更多地招录高校毕业生和年轻人。
选择灵活就业或是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毕业生,可以申请求职创业补贴。杨佳瑛进一步说:“有些毕业生比较畏难,刚开始踏上社会不想动。我们也会为他提供就业见习,帮助他提高就业能力。参加见习的人员会有生活费补贴,见习基地会有带教费补贴,见习学员在见习期间也会购买综合保险。”
世界技能博物馆今年10月底11月初开放
近日,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技能人才在社会上备受瞩目。从培训、竞赛到就业,“技能成才”的道路也越来越通畅。
杨佳瑛介绍,当前上海的技能培训工种已经超过800个,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时尚消费等多个方面。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就可以参加相关培训,只要通过培训获得相应评价,就会获得有关补贴,以此激励他更多地参与培训,做到一专多能。同时,部分企业还实行新型的学徒制,到了企业里可以师傅带徒弟,进企即进校,招工即招生,企业和学校联合进行师徒培训和带教。
目前,上海举办的技能培训已经超过100万人次,技能等级认定将近9万人次。上海将近有400万劳动者从事技能工作,根据人社局每年进行的薪酬抽样分析,这一群体年平均收入14.8万,年增幅9.4%,还有高技能人才月平均收入超过1.6万,年平均收入超过19.3万,年增幅达到13.2%。无论是技能人才还是高技能人才,他们的平均收入都超过同年全市平均工资。
技能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职业、新赛道的有关信息也越来越具有价值。
杨佳瑛表示,人社部门考虑抓紧对本市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研判,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劳动力市场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等进行动态汇总,及时制定新职业培训项目的需求清单,定期发布重点培训相关目录,在资金扶持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劳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杨佳瑛说:“我们希望形成多措并举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岗位、产业有需求,我们的培训有供给,让更多具备培训能力的大企业,依托培训中心自主开展职工培训。同时,也会同市教委等部门落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并举的要求,创新性开展新型技师学院建设,探索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协同的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名师带徒、岗位练兵、技术竞赛、技术交流等方式,对不同类别高技能人才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推进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合作共建。”
为了进一步贴近市场,杨佳瑛认为技能人才的评价应该与市场同频共振,用市场化评价作为导向,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鼓励企业打破学历、资历、年龄、身份、比例等限制,对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职工直接可以认定高级以上的等级,定期举办本市各类技能大赛,更多组织参加世界、全国技能大赛,对获奖选手按规定晋升相应等级。
杨佳瑛表示,通过组织培训、竞赛,更多人才能够以技能就业,以技能成才,以技能报国,慢慢地在全社会形成更加浓厚的氛围,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据悉,在杨浦滨江,还有一座世界技能组织唯一的世界技能博物馆,其中有首届世界技能大赛相关的历史藏品,还有一些互动场景。这座博物馆将在今年10月底-11月初正式与市民见面。
下最大力气引进人才
杨佳瑛介绍,上海持续为优秀海归人才来沪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做好服务。2022年,上海吸引了3.5万世界名校毕业生来沪创业就业,其中90%是平均年龄28岁的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在政策方面,世界排名前50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在上海直接落户,无社保缴纳基数和时间要求;排名51-100的院校毕业生,全职在沪工作并以任意基数缴纳社保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加大力度,也不断进行优化,从而吸引更多的专业型人才。“浦江人才”项目为回国就业创业的人员提供第一桶金,已资助了1200多人,其中有些已经成为院士、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的含金量也不断提高,与市民待遇相当,解决了海外留学回国到上海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引得进,留得住,更要发展得好。人才引进效果好不好,需要市场来评价。
杨佳瑛表示,要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就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上海人力资源市场相关企业有3500多家,许多500强的人力资源头部企业都扎根上海。全国首个国家级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同样位于上海,以上海人才大厦为主体,连同北外滩的东部园、虹桥商务区的虹桥园,形成一园多区产业格局。对于输出优秀人才的人力资源机构,上海设有“伯乐奖”,截至目前已有44家(次)获奖,奖励金额超过2000多万。
遇到劳动争议怎么办?
上海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但在人们求职、在职、离职的各个环节,劳动争议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如果陷入纠纷之中,如何找寻合适的渠道解决,同样是市民关心的问题。
在杨佳瑛看来,劳动争议较为普遍,可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也比较多。“有矛盾可以调解,欠薪可以找监察,存疑可以通过仲裁。” 劳动者和单位发生矛盾可以就近向街镇、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员帮助劳动者和单位联系,以快速柔性方式化解矛盾。对涉及社会保险事实清楚的欠薪、维权众多的单位、企业,劳动者可以向用工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如果争议较大,也可以选择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部门针对欠薪案件或者集体争议具体情况依法处理,必要时可以联系工会等组织提供法律援助。仲裁立案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也可以发挥调解作用。
如何找到调解的机构组织呢?杨佳瑛表示,上海有200多家基层调解组织,遍布在街道、乡镇,以及园区、商圈、楼宇,通过人社局官网可以查询具体地址和电话。
为了避免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难以推进就业,上海还推出了“劳动维权+就业帮扶”的工作方法。处理劳动关系纠纷的同时,就业部门提前介入。近期,嘉定区有一桩纠纷涉及80多人,安亭镇就业服务部门就提前介入,开展了就业帮扶。调解协议签订当日,面对面的招聘活动就已开展,几十位劳动者在现场直接达成录用意向,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农民工是不可被忽视的群体。根治欠薪,对人社部门来说是一道长久的考题。
杨佳瑛表示,去年在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中,上海取得了全国第一的成绩。上海优化升级了有关实名制管理系统,尽最大努力织好农民工欠薪保障安全网。加强欠薪风险隐患督促检查,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等一些欠薪问题多发易发的行业和企业。用人盯项目、数字赋能等方式排查发现隐患和欠薪线索,打好行政执法、调解仲裁、刑事司法组合拳,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立行立改,挂图作战,确保快办快结,不留隐患。
“我们提出就业在上海,你的劳动合法权益是有保障的,这点请大家放心。”杨佳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