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李宇欣
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虚火”降温后,非学科培训又迎来新一轮监管。
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作出系统部署,综合考虑家长支付能力、机构运营成本、资金安全风险,新增了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的规定。
对非学科类培训限额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这是学科类培训都不曾有过的要求,出台的主要原因,目的还是在于希望降低家长报班的风险。
不过,部分家长在支持的同时也就新政操作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些意见。“某些非学科项目,比如学乐器,5000元只能买十多节课程,(这些课程)可能一个月都上不到。”
新规:
非学科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
监管细则有向学科类培训看齐的趋势
一年半以前,非学科类比学科类管理相对宽松,在“双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上,非学科的要求只是两点: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
这一年半,学科类培训机构陆续退场,不少教培人转身投入非学科赛道。但随着非学科培训“热度”的上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非学科培训机构恶意涨价,侵害学生、家长利益;部分机构资金暴雷,学员学费受损……
随后,非学科培训就陆续迎来了学科培训的两大“杀器”——资金监管和缴费限制。
首先是“双减”两个月后,非学科类培训就迎来第一个“杀器”——预收费资金监管。
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校外培训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同时,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教育部官网截图
据教育部数据,截至4月30日,各地已有10.99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监管与服务平台监管,其中9.52万家机构通过了资质审核。
在把非学科培训机构的“流水关进笼子里”后,2022年年底,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针对非学科培训的新规,另一大“杀器”——缴费限制最新出炉。
要注意,和学科类培训出台指导价“限制”有所不同,非学科培训此次是直接限制缴费的具体上限——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定了上限,《意见》关于收费还有一句话,“各地可探索通过建立价格调控区间、发布平均培训成本等方式,引导培训机构合理定价”。
也就是说,非学科类培训的指导价可能在路上了。
教育部官网截图
至于学科类培训的另一大“杀器”——限时,目前非学科培训还能在节假日展开,《意见》仅要求培训时间不得和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
争议:
新政实施的可行性存疑
或对部分非学科类项目产生致命打击
不得不说,《意见》的发布,着实给报寒假班的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不过,就家长们最关心的缴费——非学科培训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也有不少人存在质疑。
首先,为何提出“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这一学科类培训都不曾有过的要求?
主要原因,还是想降低家长的风险。给孩子报过培训班的家长肯定深有体会,学科类培训与非学科类培训价格差异巨大。
学科类培训主要分班型收费,目前在各地指导价调控下,孩子上一节语数外等学科的培训班,价格不过百元。以咱们成都的指导价为例,中心城区10人以下的班型最贵,一节课也才50元,上浮10%也才55元一节课。
而从教育部2022年5月公布的非学科类培训价格看(监测数据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10个城市),不同项目价格差异巨大:基础体能、足球、乒乓球、游泳、围棋、中考体育、声乐、钢琴、舞蹈、美术、编程培训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小时116元、86元、86元、142元、80元、136元、240元、242元、74元、98元、149元。
就拿钢琴来说,给孩子报上限数目30节课,一次缴费就能达到7260元。若出现跑路的情况,家长的损失依旧较大。
所以,对于这一降低经济损失的行为,大部分家长都很支持,但同时也怀疑操作的可行性。有家长公开吐槽,只能收三个月培训费的要求出台一年多,还是有机构用低价引导家长多缴费,“部分机构为避免违规,甚至直接让家长转账给机构员工,这一新政又如何保证实施?”
除此以外,非学科培训的机构从业者支持新政的同时也有隐忧。
某非学科类培训从业者林老师表示,预付费,即提前收取学员培训费不是教培机构的原罪。市面上“暴雷”的培训机构,不少都是提前挪用了尚未完成耗课的资金,或是将资金用作他途,比如拓展新校区、不合理的提成制度等,“问题出在了资金的监管上。”
如果对非学科类培训进行一次缴费5000元的限额,甚至和学科类一样限价,林老师担心对部分非学科类项目将产生致命打击,“某些非学科项目,5000元只能买十多节课程,(这些课程)可能一个月都上不到。每月一续订,势必产生更多浪费人力成本的环节,这部分额外的服务成本,最终还是要机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