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的朋友们都知道,不干拿着几张纸就来“解读”政策的事儿,今天咱们聊点实际的,讲讲老百姓的道理,谈点真正符合国家发展方针,符合基本逻辑和现实的事儿。
我为了能够给到大家更准确的消息,做了简单的调研,结合我十几年来的办校以及入校落地指导积累的经验,通过地域和规模,把现有的机构分为四类,我们用四期视频,分别说说,哪类不用太担心,哪类要尽快转型。
第一类:乡村里的艺培机构。实收年费在1000-1500,甚至更低的那些机构。
这些机构附近生源少,消费力弱,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意识差,实际上和公益办学差不多,就是在帮助国家推广普及艺术教育呐。
辛苦一年,别说挣钱了,可能一个月给自己发5000块钱工资的能力都没有,干二年了刚收回投资,老生可能就跟着父母去县城或者外地上小学了。
这些机构,当地主管部门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些地方就没有商业来投资商业房,交钱的一半是村里的亲朋好友,一共没几个钱,资金监管?先学再收费都行啊!
把这些愿意留在乡村奉献的人赶走了,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怎么办?都靠行政力量普及到乡村,哪来的这么多人才和资金?
第二类,我个人认为不用担心的机构:师傅带徒弟型的工作室。
我会吹葫芦丝,小区和附近的人知道我吹的好,想来跟我学。我一没有太大房租成本,二没有人员成本,所以收费便宜,见了苗子好的,甚至都不按时长,每次来都教到会为止。
因为教的好,用心,好多人介绍,我时间精力有限,就带几个大人几十个孩子。音乐,戏曲,书画等都可以做成这形式,声乐还可以做录音室。
舞蹈类的,极端点就如郭冷老师,虽然学生也不少,可是会有人去取缔他吗?家长会同意吗?当地可能还要主动想办法帮助他符合各种要求。
这种机构,投资小,换地方容易,和孩子和家长的相处心换心,家长真切能感觉到老师的水平和心意。粘性大,个人风格强烈,没有复制性,也没人融资。这样的机构,怎么限制?
要是这种也能被限制,文化早就断代了!
这些年一直在提,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戏曲,乐器,字画,舞蹈声乐,语言艺术,曲艺杂谈,能离开言传身教,心心相授,小班教学吗?
谈传承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想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种古来有之的教育模式,怎么能限制?
做工作室的关键,主要就是用心,教得好。不知道怎么打造工作室的,可以进直播间或者私聊面谈。
工作室做好了,收入也不错,而且更自由,受尊重。
今天和上次聊的两种艺培机构,占到艺培机构的大多数,这些同行们,一不会恐慌,二不用恐慌,只要他们看到这篇文章,放宽了心,也就没有了之前行业震动级的焦虑蔓延。
那么,接下来,我们谈谈另外两种,个人认为需要调整的机构类型。
城市里有一定规模的机构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主要城市,省会地级市,这种机构,如果校长或者合伙人本身就是懂行的,那么也不用慌,当地政策没下来前,赶紧上课,做课改,消课,把提前消费掉的窟窿赶紧填上。以后不要再一本糊涂账,不知道收了多少也不知道花了多少。
之后,按国家规定,改成三个月或六十节。
有老师说网上各种钻空子的方法都有,觉得不太牢靠。可以关注我或者进直播间,我给你们说说在不动年费基数的情况,我们是怎么调整的。
我的直营校就是涵盖了,综合体,社区校,乡镇校三种类型,应该能够给大家一些有用的建议。
如果不知道账怎么算,也可以关注进群,我这有一种表格,每个月做一张,就知道自己学校应该挣多少实际挣多少还欠多少。
等你们当地政策下来了,你觉得值得继续投入,要求都可以做到,那你就按规定执行就行了。觉得自己做不到,那就该退费退费,该消课消课,然后带一部分喜欢你的孩子,转为工作室。相信我,个人工作室不一定比大机构差。等政策再变了,只要家长们支持你,认可你,想再做大也很容易。
如果你把一份事业当做终身制职业,那么就不用在乎一时的得失起伏,此时不画句号,那么未来可期。
还是那句话,我坚信,国家越富强,文化越昌盛。
因为,将中国价值观传递出去,不能靠一句感慨:“卧槽,牛批!”来描述。
而是要靠,音乐,电影,文学,美术,戏曲等等文化载体!
接下来,我们聊聊,三线城市及以下,县级市或者县域机构。
县域机构所处范围小,比较集中,容易监管。而地方上的政策落实尺度又难以把控。
那么,就要做到。如果都不开放办证,我是最符合国家政策的。如果开放办证,我是最没有理由不给办的。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在未来的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下,就要做到响应国家号召,获得家长支持!
县域机构
建议可以尝试率先转型为“公益”模式。
从原来只会盯着学费中抽身出来,取消课时费,也就没有资金可监管,未来甚至可以做到先上课后付费。这样获得广大家长的支持,
原来的传统收入进行调整,只作基础开支和基本盈利
主要收入转向曾经不太在意的非主营项目,而提升收入方面,迈入教育的其它领域。从家长端付费,逐渐变成主要收入来自B端付费和流量收入。
本身,县域的机构很多都处于,投资大,装修排场,年费提不起来的状况,而且这些年,身边开的机构也越来越多,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
我们自己的直营校,已经在进行改革,重新设计了整套的课程、课包。得益与多年来有意识建立的非主营收入体系,以及升学系列教育产品,目前来看对家长的满意度很高。
如果有在县域的,对教育感兴趣,尤其是本是是懂教学的老师或者校长,想深入了解,可以关注我来私聊面谈。
所以,总结本篇文章就是:乡村机构和工作室不用担心,会规范,但不会打压,甚至未来会鼓励。
主要城市里有一定体量的机构,要先修正好自己,做到进退自如。而县域机构就要积极拉动孩子和家长支持,树立在当地的影响力。
如果还不知道咋弄,比如工作室怎么做!乡村机构怎么做?有哪些政策扶持,教学问题怎么解决?中大型机构怎么转型等等具体实施问题,都可以预约直播间对自己机构进行诊断(一次直播只预约一家)或者面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