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有多泛滥,会成为孩子行为难题的终极原因?
在最开始做研发的时候,我们贴过一大面墙的便利贴,把目前市面上搜集来的热门早教概念都放上去,其中有一个便是“感觉统合”,简称为“感统”。从当时的市场调查结果看,感统是高频率被提及的名词,甚至有份关于感觉统合的报告提到了一个数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这几年来也陆陆续续收到了妈妈们给我的留言,甚至是我身边的妈妈朋友们的各种咨询:
“老师说我家孩子感统失调,我该怎么办?”在幼儿园上的好好,老师在期末测评里给了这个评价。 “老师说,感统失调的孩子一辈子也好不了的,只是这个毛病会换了其他形式而已”,早教机构的老师,给孩子家长大白话描述感统失调对孩子的影响。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好动不安、担心爱哭、粘人、情绪不好、任性不听话,以及动作不协调等多种表现的时候,很多人就会纷纷告诉你,“因为你的孩子感统失调”。
列举这些感统失调的常见行为表现似乎会让父母们很焦虑,很着急,因为感觉这些所有的表现孩子们都存在?
但是换一句话说,如果有一个异常问题,它的覆盖面积几乎达到了生活中99%以上的时候,那基本上可以百分百的确定,这个概念绝对泛滥了。
今天和大家谈谈“感觉统合”中大家的理解误区,也分享下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觉得家里的孩子有疑似“感统失调”的行为,这才是最有用的解决建议。
感觉统合是什么?
是否存在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其实要理解并不难,简单来说就是七种感觉,从外部感觉的听觉(耳朵)、视觉(眼睛)、触觉(皮肤)、嗅觉(鼻子)和味觉(舌头),到内部感觉的失重感(内耳)和本体感(肌肉和关节),这些都是我们接受内外刺激的重要渠道。这些信息刺激我们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让我们合理运作起来。
这也是孩子信息输入——加工——分析的过程。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细微偏差的话,就有可能出现“失调”的表现。
所以单从症状表现来看,感觉统合的失调表现是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感觉强度都会有不同的差别。
但存在感觉统合的失调表现,并不等于孩子得了一种叫“感觉统合失调的疾病”。它的定性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比如从婴幼儿精神卫生和发展障碍诊断里的确有这个疾病的分类,但是评估标注非常严格,国际上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并不承认感觉统合失调是一种疾病,只是认为它是其他疾病的伴随表现,比如多动症自闭症这些。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其实只是孩子的感觉通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化和不成熟的表现。比如一个饮食环境比较单一的孩子,很容易对多元化食物的出现比较明显的抗拒,而有时候孩子出现很怕上幼儿园,只是因为对环境的未知出现恐惧感而已。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家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可以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去克服感觉发展中出现的不适,但并不需要为此而焦虑不堪,甚至报名以干预、预防“感觉统合失调”为训练方向的早教机构。
「感觉接触盘」
了解孩子的感觉敏感度
当孩子出现某一方面感觉的差异和不成熟程度的时候,我们会更倾向于用“敏感”来描述这个现象。因为孩子的感觉牵扯到七个层面,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觉敏感程度高与低。
比如专业上常用的“感觉接触盘”,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在家随手即用的小量表,可以对照着观察孩子通常在哪些感觉上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刺激,在受到刺激之后,情绪和身体的反应大不大。
专业上的量表比较复杂,我精简成一个表格让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实际实操起来,便是:
除了我们常见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五感之外,可能失重感和本体感的定义大家会模糊一点,失重感就是说孩子在摔倒、旋转时,失去平衡、失重的感觉,比如某些孩子会特别喜欢爬升爬下、玩滑滑梯,借此来寻求刺激的感觉。
本体感就是空间、方位、速度的感觉,在这方面敏感的孩子,可能特别不喜欢别人撞到自己、或对于靠近的小狗反应特别大。
操作起来并不难,当你罗列的实例越多的时候,孩子在这一感觉领域上的敏感度则会越高。如果你发现孩子在某个感觉领域上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特定的敏感场景,这种我们更多的只是归类于专项敏感,连感觉敏感都称呼不上。
「恐惧轻推法」
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脱敏
之前我家孩子对动力沙、海滩沙石和面团、水彩颜料等极其敏感的时候,我主要是采用了“恐惧轻推”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慢慢引导孩子去靠近恐惧的事物,然后帮助培育彼此的内心舒适区,让孩子逐渐地接受不适感,整合感觉敏感度。
我记得《游戏力》科恩也有介绍过轻推法用来作为孩子的情绪调节和疏导,而在游戏治疗中,这个也常常是克服恐惧和压力的有效方法。实际操作的时候,这个办法并没有明显的年龄限制,从0岁到18岁的青少年都可以,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年纪越大,对沟通和心理学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我介绍的主要是针对0~3岁孩子的情况。我会在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里都选一个典型的场景来分别阐述。
比如外部感觉领域,触觉范围内对动力沙、海滩沙石和面团、水彩颜料等黏糊糊材质都出现过敏感,比如内部感觉领域,当孩子们对陌生的环境出现比较大的抗拒,犹豫不前甚至出现躲避行为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尝试感受下这个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步是选择比较舒服的环境,在孩子舒适的心情下开始这个游戏。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身体状态并没有处在合适的时机,其实会影响这个这个活动的效益。所以比较好的时机是孩子早上睡醒,吃完早饭后,或者是午觉后(如果没有午睡习惯的孩子可以选择在2点半左右),睡前和傍晚就不建议开展这个活动了。
针对外部感觉上的敏感,你需要把所有的材料都先放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能够从视觉上感受到这些材料,并且不会具有“侵略性”。我一般会设定好一个主题,比如和孩子玩动力沙的时候,我会用“这是我们的城堡时间”,然后给父母自己一堆材料,也给孩子分配一堆材料。
针对内部感觉上的敏感,你需要带孩子去到实际的场所。比如楼下小区,环境是孩子熟悉的,但孩子今天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却是随机和未知的。这个环境氛围会降低孩子内心的未知恐惧度。或者是在家里,但邀请亲戚或者比较相熟的朋友(孩子不一定认识)来做客,都是有一点挑战性,但是又不至于具有“侵略性”。
第二步是提供示范接触材料的过程,观察孩子的表现。这个时候要记得观察孩子的表情,如果孩子出现太明显的抗拒,那么可以先父母自行加入到材料体验的过程中,也就是说“示范接触材料的过程”,你可以针对性地从几个角度来谈,以我当时给孩子引入动力沙为例:
- 视觉:我看到这盘动力沙的颜色是大地色,和我们平时踩在脚底的土地颜色一模一样(用孩子熟悉的事物形成关联)。
- 触觉:我把动力沙抓在手里,摩擦它的感觉,冰凉的、粘粘的,是一种比较奇怪的感觉(代入孩子可能有的感受,去尝试“定义”孩子的情绪特征)。
- 听觉:它还有沙沙声,非常微妙,从漏斗上倒下去的过程我听到了它的声音(边做动作边描述声音,让孩子感觉到这个材料在其他领域上的差异性)。
这个过程扩大了孩子的心理舒适区。同样针对内部感觉上的敏感,你也可以从七种感觉的不同层面去描述,然后观察孩子到底在哪一部分敏感,对哪部分好奇,对哪部分无反应。
第三步是邀请孩子参与体验,但是不能强迫和着急。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挑战性的任务卡让孩子去参与到整个体验活动中,比如邀请孩子在观看父母玩动力沙的过程中,帮忙拿一个勺子,或者用手来托着接住掉落的沙,这些都是最早期邀请任务卡中比较简单的入门。或者说让孩子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群体之前,让孩子帮忙拿个小树叶给某个小朋友等,我们可以简单地帮助孩子找到一个“参与”的小切口,足够小,并且孩子足够能理解。
这个过程,最考验的就是父母的心态是否平和、稳定。很多时候最难的不是设计什么活动或者游戏来帮助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是当孩子出现拒绝和变数的时候,我们能否接受这种“脱离自己预期”的差异性,也愿意配合孩子的脚步来调整。
来源 | 萌芽研究所BUD
(欢迎关注【芝麻馆】壹点号,一起聊聊孩子特长培训的那些事儿~)
下一篇:石家庄又添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