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一个下午,刚从学校回来的李晶晶找到同事孙韡郡请教一个案例——她遇到一名一年级学生,两三岁时就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被妈妈看作天才,但这名学生却存在社交障碍,入学后难以融入班级。
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孙韡郡判断他可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包含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等特征。
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指导中心 供图
李晶晶和孙韡郡是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专职巡回指导老师。该指导中心承担区域融合教育管理、研究、资源、指导和服务,为全区特殊儿童提供筛查、评估、鉴定安置、教育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
李晶晶一周有四天都要到学校去。除了常规的一年级入学排摸,今年进行的二至五年级的全面排摸,“又发现了一大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最初,摆在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丁美珍面前的是,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不知道未来该如何做特殊教育指导工作,这让接下担子的她犯了难。
从无到有,丁美珍带着专职巡回指导老师们不断摸索,如今,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有10多名在编专职巡回指导老师,按片区划分分管学校,深入各校提供特殊教育咨询与指导服务。从创立至今九年时间,该中心探索出一套基本覆盖全区中小学校特殊学生的专业支持体系。
面对情况各异的特殊学生,如何尽早发现他们?如何进行针对有效的教育?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进行了探访。
“不是注意力不集中”
李晶晶很清楚地记得一名一年级学生闻闻(化名)。闻闻被老师们称为“读书破万卷”的学生,刚入学三周,他的书本就被破坏得不成样子,有的纸张被撕烂,有的被笔戳烂。老师把他的行为归咎于注意力不集中。
班主任和资源老师把闻闻的情况告诉了李晶晶。她来到学校观察,在学校的资源教室和闻闻进行了沟通。
“这个是他写的8,这个也是他写的字,你来猜一猜这个字是什么?”李晶晶向记者展示闻闻写的“大”字。
李晶晶写的“大”、“小”(上排),和闻闻根据生字表写的“大”、“小”(下排)。李晶晶 供图
李晶晶说,“他先(根据生字表)画了这个‘大’字,画完之后说,这个竖好像再往外面一点点。我让他写个‘小’字,他说,‘那我画得再小一点?’”。
根据经验,李晶晶说,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按照“横撇捺”的顺序写字,但这名学生是以画画的思维来写字的。接着,她让他按照生字表写出“中”“口”和“田”,闻闻模仿着生字表,仍然像画画一样画出了这几个字,一边画一边对照着生字表说“这两个竖好像再往外面一点点”。
根据该学生写字时的思维特点,李晶晶基本判断他有读写障碍症。公开资料显示,读写障碍症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存在某种功能缺陷,难以将文字与话语结合起来,智力发育正常,但读、写、记忆能力相对滞后,会遇到某些特定困难。
李晶晶告诉记者,任课老师单纯地认为闻闻不爱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态度有问题,调皮捣蛋,家教不严,孩子太懒等,实则不然。
最近的常规摸排工作中,学校的资源老师报过来很多“特殊学生”,有的则需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专职巡回指导老师去学校逐个摸排,和学生、任课老师、班主任、家长以及资源老师交流,来判断学生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
3月16日下午,刚从学校回到中心的李晶晶赶紧找到同事孙韡郡请教。她最近遇到一名一年级学生小涵(化名),经过了解,小涵两三岁时就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被妈妈看作是天才。但他却存在社交障碍,一年级入学后难以融入班级。
根据小涵的行为习惯和社交障碍,孙韡郡判断他可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李晶晶告诉孩子的母亲,让她带孩子去医院做全面的检查,以正确判断孩子的情况。
“他们需要被看到”
年后开学的这段时间,丁美珍一直张罗着安排专职巡回指导老师们进行摸排工作。
所谓“摸排工作”,是针对学校学生进行多轮摸排,把部分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识别出来。丁美珍介绍,每年9月,中心都会在虹口区进行一年级新生摸排,专职巡回指导老师根据班主任和资源老师上报的案例,逐一观察、了解、交流学生的情况,判断学生行为特征,并为教师提供指导服务。
学生嘉佳(化名)是让李晶晶印象深刻的另一个学生。他有读写障碍症伴语言障碍,课堂上总是踢同桌,爱打人。
班主任报上来后,李晶晶来到学校的资源教室,和嘉佳聊天,但嘉佳不爱说话,沟通很难进行下去。李晶晶索性让嘉佳画画。
为了让不爱说话的嘉佳解释为什么上课踢同桌,李晶晶让他画了出来。李晶晶 供图
嘉佳画的画上,教室中,他和同桌坐着,他用脚踢了同桌。李晶晶问他,你是不是不当心碰到她了?嘉佳摇了摇头说“不是的”。李晶晶又问他,为什么踢同桌?他回答说“我想和她玩”。
和嘉佳一样,闻闻和小涵也是在一年级的摸排中被发现的。丁美珍和李晶晶庆幸,这些有读写障碍、语言障碍或自闭症的孩子,能在一年级入学时就被摸排出来。
“意义就在于在一年级就发现了,不然到了三年级四年级、中高年级,这个时候再去问孩子,肯定问不出来。而且到了高年级才发现的话,学生可能已经有了对立、反抗行为,很多情绪问题也会加重。”李晶晶说。
在丁美珍看来,在一年级新生中摸排,是“三步棋”中的“先手棋”。
而今年,除了进行常规的一年级摸排工作,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启动了二至五年级的摸排工作,“又发现了一大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有学校已经报上来50多个。”李晶晶称。
丁美珍解释,此前没有这些数据,不代表这些学生不是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只能说明有那么多孩子的多样性教育需求没有被看到,也这意味着一定的教育损失。”
针对二至五年级的摸排,丁美珍称为“关键棋”。丁美珍称,今年扩大摸排范围,看到了此前漏掉的、高年级新发现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而对于学校里发生的一些突发情况,资源老师无法解决的复杂棘手问题,就要“下好制胜棋”——专职巡回指导老师通过视频连线,或者及时下学校现场指导,给资源老师提供帮助。
目前各个学校的摸排数据尚未汇总,但有学校已经报上来不少学生。丁美珍说,有的学校报的数据多,并非学校的学生多,而是特殊教育的意识普及得好,学校重视融合教育。
“虽然数据还没出来,但目前来看,我们这些年的工作没白做。”李晶晶说。
丁美珍认为,做融合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尽早识别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身心成因机制,尽早发现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尽早给予针对性的教育支持,“有的有明显的入学适应不良,给恰当支持后就缓解了;也会识别出需要密集支持的,如有严重行为落后或者智力落后的学生等等。”
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编写的针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材。澎湃新闻记者 薛莎莎 图
医教结合
2017年,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引进孙韡郡加入团队。
“要更好地推动医教结合,(这方面的人员)整体还是比较缺的。”丁美珍说,孙韡郡是上海各区指导中心唯一一位有医学和教育学双重教育背景的专职巡回指导老师。在来指导中心之前,孙韡郡是言语康复师和感统培训师,有大量实践经验。而像她这样有医学和教育学双重教育背景的人,可遇不可求。
本科学习临床医学后,孙韡郡在硕士阶段选择脑瘫儿童方向的物理治疗研究,博士期间,她在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学习语言康复知识和技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她跟随导师对有多重障碍的孩子做评估和训练。毕业后,她留校执教两年。
在这些经历中,孙韡郡接触到的孩子多数是学龄前的儿童,而她知道,如果孩子有障碍,那么在不同的年龄段会面临不同的困难。为了更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孩子的真实情况,她在留校执教两年后,来到了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在指导中心六年的特殊教育指导实践中,孙韡郡看到,面对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学校的老师多数把他们归于“调皮捣蛋”,而不知道这些孩子行为背后的生理和医学原因。老师们在接受教育学培训的过程中,也没有接触过针对这些孩子行为的医学培训。
孙韡郡举例解释,阿斯伯格综合征学生在校园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群体生活方面是弱项,但他们往往在智力、逻辑能力等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能力,学业上也没有障碍。
如果这类孩子在两三岁就被识别出来,可以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和提升;如果在入学年龄被识别出来,那么学校和家庭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友好的环境,发展学生的优势,接纳学生的弱势。
孙韡郡称,当这些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家长都不知道实际情况时,很容易造成师生矛盾,老师也苦恼、学生也苦恼,家长还可能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这种环境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我们的学生最大的痛苦是不被理解。”她称。
孙韡郡也提到,公众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了解较少。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一些行为,属于家教不够严厉,孩子被打之后,因身体条件反射,控制力略有提高,但这无法改变生理原因。
而这些都需要医疗专业人员给予支持。“目前的医教结合,离理想状态还挺远的。”孙韡郡坦言,指导中心也在做学校老师们的培训,希望老师们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和提升,但她表示,理想的状态是学校里能有专业的医学人员给老师提供帮助。
她说,“教育本身能解决一般规律下的问题,当一般规律不一般的时候,就需要更多力量介入。”
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爬楼困难的学生准备的特大号爬楼机。澎湃新闻记者 薛莎莎 图
九年探索
2014年,丁美珍正式担任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副主任,全面主持工作。那时,国内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工作才刚开始,面对没有可学习的先进经验和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做的情况,丁美珍犯了难,倍感焦虑。
没多久,她开始招兵买马。后来,团队从她一个人,变为了六个人。
这些专职巡回指导老师没有特殊教育背景怎么办?不会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该怎么办?丁美珍称,只能一点一点学,指导老师们关起门来集体备课,一边学一边用,遇到不懂的专业名词,就上网查资料弄懂,再不懂的就直接打电话给特殊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请教。
“真的叫摸着石头过河。”丁美珍说,刚开始,她带着中心团队从个人形象,到服务流程设计,再到模拟具体场景,做了充分准备。为了更显专业,有段时间,她们甚至穿着职业装去学校。从学校回到中心,巡回指导老师们不断反思研讨,提炼总结。
2014年创立至今九年的时间里,中心探索出了一套基本覆盖全区中小学校特殊学生的支持体系。如今,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有独立编制,有独立办公场所,独立的办公经费。
虹口区有八个街道,共分为四个片区,13名指导老师分为中学组和小学组,开展摸排工作前,指导老师先到学校进行宣导,讲解融合教育,传授识别特殊学生的技巧,给资源老师指导和支持。
中心新来的教师,先从助理开始做起,由组长和专职巡回指导老师带教,成熟后转为专职指导老师。另一边,各个学校里,从今年开始,虹口全区的民办学校也要配备一名资源老师,实现资源老师全覆盖。
在她看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就像是学生行为问题的“画像者”和“解读者”,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精准化解读,让学校老师和家长“了解、理解”,化解师生矛盾和家校矛盾。
“巡回指导老师对所划分的片区的特殊学生必须了解,案例报上来,GPS就装上了。”丁美珍打了个比喻。她说,虽然全区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量只有200多名,但中心服务指导的对象却有近千名,“这个代表的就是理念的大幅度提升。老师不再把学生的问题行为简单地归因为调皮捣蛋、家长不配合、娇生惯养了,更愿意相信问题行为背后有深入原因,希望专业的人帮帮他看一看,识别一下。”
此前,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融合教育宣导工作仅到资源老师层面,而今年在摸排前,中心对各个学校的班主任,甚至是任课老师进行了宣导。“有的时候我们在上面讲,班主任一边听一边说‘哦,我们班这个也是这样’,有的班主任还没意识到,任课老师说‘我们班这几个应该都是’。
采访中,丁美珍常常说到,指导中心做的工作是“隔山打牛的活儿”。她解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值得被更多的学校、老师和公众看到,被发现,被支持,“而资源老师就是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教育支持的人,我们的工作就是‘给支持者支持’,如果全区所有老师都具有教育‘扫描仪’本领,能及时发现、识别学生的需求,能营造人人都是融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生态,才能让所有学生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