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谈及学校美育及体育的协调发展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建议,取消中小学生的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在学校开齐开足美育、体育课程。吴为山为此形成了专门的提案,他还建议大力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育活动编入课程,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锅庄舞、瑶族的竹竿舞,陕北的剪纸、苏州的版画、天津的泥人等。制定不同年级的培养计划,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课程领域,增加相关课时,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展)”,使学生从小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资料图
对于部分苦艺术等级考试久矣的家长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好消息。实际上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就曾有30多位人大代表集体建议要取消12岁以下青少年的艺术考级。
众所周知,“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家长、师生等主体的学科教育焦虑得到显著缓解,但在泛素质教育、非学科培训领域,某些痼疾在学科教育退潮后,却显得愈发清晰。过往舞蹈、美术、书法、钢琴等艺术培训科目在语数英等学科培训的衬托之下,不显山不露水,但子女有类似培训经历的家长均了解,非学科艺术培训一旦有考级加持,比起学科培训,压力一点也不小,甚至更费钱费时费神。
学科培训讲究分数,艺术培训则讲究考级。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艺术培训机构是培训市场中的独立个体,虽具有教育属性,但更具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灵活的运行机制,对市场的需求变化能作出快速反应,甚至可以想方设法来引领市场需求,考级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项。凡培训,皆有考级,除了舞蹈、美术、书法、钢琴,连朗诵、主持、快板都有考级。不考级,就白学,已经是不少家长或主动或被动接受的观点,的确发人深思。
而另一方面,因为这些艺术科目自身的特质所在,在收获若干考级证书之后,家长往往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孩子的水平也就那样,距离去培训的初心,比如学会一门乐器,画得一手好画,练出一手好字,尚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培训机构很好地利用了家长的这种不甘于在“沉没资本”面前认输的心理,不断地强化考级升级概念,不少家长只能选择继续续费,好歹还有证书,钱没有白花。而不少现有考级的合规、公正与独立性也经不起推敲,交了报名费就会有证已经是很多科目的潜规则。
这样考出来的级别,在真正的艺术院校考官看来,当然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不少家长其实也深谙这些证书的含金量是拿证“防身”,有备无患。至于孩子喜不喜欢,学没学进,都不成为问题,而升学时社会艺术考级、艺术竞赛的等级名次是否会有加分才是关键,这无疑与艺术教育规律相悖。
可以预见,相关建议一旦有不同程度的落地,可以帮助学生及家长超越艺术考级的功利性,而基于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育活动一旦进入义务教育课程,则可以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在学科教育的“双减”落地之后,非学科教育的艺术培训理应主动融入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工作当中来,而非死揪考级这一营利手段不放。
□魏敏 上海健康医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