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开局,新征程,浙江肩负起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
“共富”路上,活跃着一批敢担当、勇作为的带头人:他们在变化中把握机会,攻坚克难,因地制宜带领乡邻共同致富;他们在不断探索中,激发创新活力,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推动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每一个奔跑的故事,感悟每一次拼搏的力量。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潘骏
人物名片
李康义:男,嵊州农民培训学校校长、嵊州小吃行业协会会长。2006年起,李康义回村创办农民培训学校,开展了超过650场培训,培训人员超万人。
浙江最知名的小吃是什么?
是满口圆糯甜香的汤圆,是叫人欲拒还迎的臭豆腐,还是一碗酸咸入喉的片儿川。而从嵊州走出的小笼包,绝对是最有力的候选者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笼包跟着敢闯敢拼的嵊州人出现在深圳、广州、上海的街头。如今,8万嵊州人在全国经营着3万多家嵊州小吃门店,每年超百万只速食小笼包发往全国各地,嵊州小吃成了年经济效益100亿以上的大产业。
在这庞大的“小吃帝国”里,有超过一万人来自“小笼黄埔”——嵊州市农民培训学校。而他们的校长,是60岁的“包子书记”李康义。
李康义。
小笼包里的全国产业
上一期培训班刚刚结束,35名学员顺利毕业。尽管工作繁忙,李康义还是亲自回来,35屉小笼一字排开,他近乎虔诚地俯身,品尝每一位学员的心血。
“外形捏得不错,但是火候差了点,要注意。”李康义塞着一嘴小笼包,边吃边评。这是他今年送走的第十三批学生,近二十天的课程下来,从揉面发面的理论技巧,到抻面包馅的实战操练,再延伸到小吃门店选址教学、食品卫生法规,甚至嵊州小笼包的历史源流,在李康义的小笼包培训班里,学到的不仅是一门手艺。
从2006年办学伊始,他已经开展了超过650场培训。每年他都要免费为500名学员免费开展小吃培训,培训补助更是从每人300多元,提升到了超过800元。不少人靠着这门培训,真正改变了人生轨迹。
1933年在嵊州市心街开出第一家嵊州小笼店的陈东升肯定想不到,他所创造的美食,在李康义手里得到了历史传承。在李康义的得意门生里,有90后的食品公司创始人,有夺得全市小吃大赛桂冠的美厨娘,更有从新西兰回国寻根的华裔少年。
从2017年开始,李康义为方便在外的嵊州人可以提升厨艺,甚至还选派教师前往云南、贵州等地,开展培训工作。
在李康义们的努力下,嵊州小吃终于做成了全国产业。
嵊州农民培训学校。
培训学校成了“小笼黄埔”
李康义不是餐饮出身,办学校前,他是当地乡办酒厂的厂长。2005年,他毅然回到坎头村参加换届选举,想为乡亲们谋些福利。
当时,村民们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8000元,为了给村里修路绿化,李康义自己也垫付了不少钱。怎么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成了摆在他面前的大问题。
那段日子,李康义找了不少村民讨论,他讶异地发现,200多户的村子里,居然有40多人在各地开餐馆做厨师,甚至还有3位国家特一级厨师。
“不如利用这个优势资源,再加上村里的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搞个厨师培训,一定会有帮助。” 李康义把想法和同村的储建华一提,两人一拍而和。储建华是宁波一知名连锁快餐品牌的创始人,他立刻出资10万元办班,还一口承诺村民学成后就可以在自家店里工作。
李康义的首期培训班吸引了40多位村民。开班当天,储建华就领着另两位特级厨师,围着4个简陋的灶台,亲自给村民们下厨演示。
短短7天时间,42道家常菜的手艺亲传,第一期培训取得圆满成功。三年时间,坎头村培训出了1500多名农民厨师,成了远近闻名的“厨师专业村”,培训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响。
趁着厨师培训风头正劲,李康义积极与当地相关部门单位联系,最后确定以“政府买单、免费培训”的方式进行办学。200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现在的嵊州市农民培训学校。
两年后,为了满足全市更多农民的培训需求,李康义又在嵊州市区租了三层楼的厂房,作为农民培训学校的新校区。
如何做大嵊州小吃品牌,为村民们谋取更多福利,成了李康义的下一步棋。
一个小笼有了“16个褶”的标准
农民培训学校办得风生水起,李康义的“小笼学员”几乎桃李遍地,但嵊州的小吃产业标准化程度太低,规模效应也不算好。
43岁的嵊州小吃杭州联络站站长张童曾先后辗转北京、上海等地,对此体会很深,“在省外,嵊州名气不大,字还难认,不少人为了生意好做,就直接挂出‘杭州小笼’的牌子。”
小本经营模式下,嵊州小吃受原材料和烹饪手艺影响,每家店的色、香、形、味大相径庭。李康义的培训学校来过不少常年做小吃生意的店家,“来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以前习惯的做法并不标准。”李康义说。
为了给嵊州小吃带来本质上的提升,在李康义的促成下,2016年6月24日,嵊州市小笼包行业协会成立,他当选第一任协会会长。
协会成立后,李康义首先想到制定标准,他请来了小笼包行业的一些代表共同起草制订“小笼包制作”专项能力规范。
“一个小笼重量在20克左右,提褶要在16至22折之间,收口处要留有小孔……”为了让小笼包不走样、不走味,2017年小笼包专项能力考核规范出台,还获批浙江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开发项目,成了全省行业技能考核认定的标准模板。
小吃协会还启动了统一商标注册、统一门店形象设计工程,李康义给自己这次宣传起了个名号——“大嵊归来”。
“为了方便嵊州人创业,我们建立了不少工作联络站,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北京、杭州、昆明、海南等地,小吃协会成立了30个联络站,除了相互交流,联络站还能帮助创业者申请贷款、装修门店,甚至可以联系培训老师上门授课。
张童和不少同行都统一挂上了黄底花体的“嵊州小吃”招牌,张童掌管的位于杭州城北绿地广场二期的嵊州小吃旗舰店,一年的营业额逾200万元。
李康义也很感慨,2008年以前,坎头村里人均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还不到1万元,而最近他听说前几届的学员里,有人已经在长春开出了6家分店,每年的收入少说也有300万元。
李康义仍未停下脚步,小笼培训班刚刚结束,他又匆匆出发,联系了浙江大学等高校,希望能在校园里推广嵊州小吃。每当聊起嵊州小吃,李康义眼睛里总闪着亮光,他总梦想着有一天,嵊州小吃能真正走向全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