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教育部对线上培训机构、有关网络平台遵守“双减”要求情况已连续不间断开展13次巡查,掌握违规线索近700条。巡查发现:诱导家长购买课程、以隐形收费或拆分订单;移动APP刻意隐藏其“教育”“培训”属性,擅自开展学科类培训;电商店铺在文具、教辅商品中加入收费课程;个人擅自开展“点对点”培训,通过免费视频等方式诱导家长加个人微信购买培训课程。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还明确不得开展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严格意义来说,超纲超前的培训也是不符合青少年学习规律的。不少家长为了和别的家长攀比,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出去补习了,如果我的孩子没去,就会被比下去。专家表示,在低龄的时候提前学习不适合孩子认知水平的数学知识,就会导致他是基于对套路、解题技巧、解题模式、知识背诵为主来学习,因此就丧失了培养他自己数学思维的机会。
2021年7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今年,教育部又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明确了“不给孩子简单的贴标签”;要转变理念,让每一位老师做到“眼中有人”,不是眼中只有分数;对“道德与法治”“劳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后怎么考试,怎么评价”也重新进行了定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院长姚洋建议改为“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到高中毕业后再分流,这样既有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也为孩子们争取了更多的机会。小学5年,初中和高中合并连读5年,实行5+5学制,个人十分赞同姚洋教授的建议,毕竟现在9年义务教育制,再加上3年高中,总共12年时间太长了。时代在变,中国的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可以看出,国家对义务教育改革及“双减”工作还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但是为什么课外培训班还是屡禁不绝呢?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现象呢?
1.有些家长和老师对“义务教育是什么”不了解。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义务的含义包括父母与家庭有使学龄儿童就学的义务,国家有设校兴学以使国民享受教育的义务,以及全社会有排除阻碍学龄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种种不良影响的义务。说白了,义务教育是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并不是比分数,是拓展孩子视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
2.老一辈的教育观念还未转变,部分家长“攀比”和老师“贪财”原因导致。
从根源上来看,学校、老师和家长还在给孩子灌输好好上学,考出好成绩,才有机会上好的高中,进而考清华北大,才能有出息!孩子不从起跑线时期就开始努力,肯定会被同龄人落下。学生们本该在童年时期无忧无虑,感受世界的美好和神奇,但是却被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补习班禁锢在了那小小的四方书桌天地中,我国的孩子并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大多数都是累倒在了起跑线上。不要担心所谓的5%有钱人开挂,不是学习那块料,开挂也不行,有学习方面的天赋,开不开挂都能脱颖而出。不爱学习的学生即使上再多的培训班也不会进步,有很多学霸从来都没有上过培训班。
现在大部分学校、家长还是把教学成绩和质量作为评价老师能力的标准。教育事业本来是神圣的,但一些老师却把孩子当成了赚钱工具,虽然有偿补课是违规的,但是利润很大,毕竟他们也要生活,他们自己也有孩子也需要花钱。个别教师"课上不讲课外讲",家长们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只能无奈地选择补习班,但是往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与获得的成功却对不上号。课外辅导员跟政策打起了“游击”,家长们也“不领情”,帮着学科类培训班“打掩护”,私下将孩子送进补习班,比如家庭辅导、别墅辅导、酒店辅导、培训时间改成了周一到周五、家长们三四人拼团给孩子请私教、“高级保姆”、“奶茶补习班”等等。
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是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教育计划的,如果老师履职尽责,按照计划对学生进行教学,即使孩子脱离了补课班的助力和帮助,也能够保证成绩稳定。而且国家也不希望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再增加知识性学习,而是鼓励孩子有时间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拓宽学生视野,亲近自然,了解传统文化,去锻炼身体,去发展兴趣爱好。所以想要全面防止课外培训班的屡禁不绝,要从根本上改变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再唯分数至上,而是注重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家长们也要对我国的教育部门和教育政策抱有信任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