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有实招 振兴有动力
来源:【农民日报】
退伍返乡的“80后”赵财是一名新农人,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让乡亲们称奇的是,这位多年不种地的退伍军人不仅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金蛋蛋”,还让这里的农特产品畅销省内外。
赵财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王家堡村湟中农佳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近年来感慨颇深:“种地不再是旧观念、老办法,而是要用新思想、新方法,自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就积极参加省、市、县等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通过系统的技能岗位学习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升了境界,树立了现代大农业的理念,这些理念在发展壮大合作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赵财也是全省高素质农牧民队伍中的一员。过去一年,青海围绕全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乡村振兴等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等行动,大力培养高素质农牧民队伍。
“乡村振兴、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谁来建设?最终还是要靠高素质农牧民。”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马倩说,“高素质农牧民培训,高在哪里?高在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而这些素质,教育培训必不可少。”
让更多农牧民走进培训课堂
2004年,赵财退伍,决心返乡创业。“咱农民出身,自然还是搞农业。”赵财选择了种植业。可一头扎进去,他才发现,从栽种、灌溉、良种选育到防治病虫害,再到销售,都不简单。“没有技术,不懂学习,搞现代农业还真不行。”赵财说。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出现了不少撂荒地。为增加村民收入,赵财与几位志在发展农业的农户创办了湟中农佳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带动了本村及周边地区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品牌建设不可少。”赵财介绍,在多年的销售过程中,他们一直探索品牌强农的路子,2019年合作社注册了“薯农佳”商标,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客户要求,分等级、分档次精挑细选品质好的马铃薯。经过几年的努力,“薯农佳”马铃薯由于质量过硬、品质保证、诚信经营,合作社及周边农户的马铃薯经他手远销到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地,均受到客户好评,回头客源源不断。
在总结这几年的成绩时,赵财说,通过这几年的培训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有了进一步提高,也增强了带动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能力。在培训学习的同时,结交了许多创业青年朋友,利用QQ群和微信进行交流,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拓宽了发展空间。
如何让更多的“赵财”拥有培训的机会?马倩介绍:“今年全省计划培训高素质农牧民1万人以上。在开展培训之前,各地会认真做好培训对象遴选和需求调研,重点掌握农牧民底数和培训需求,了解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服务主体从业人员的知识技术需求,确定培训类型,做到培训需求与供给有效匹配。”
在培训上注重“实”,让农牧民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各地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能手”的作用和优势,把生产设施先进、技术实力强、经营效益好,具备一定培训条件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示范社等纳入培训实训体系。目前,共有4个国家级、5个省级培训基地在内的涉农培训基地共129个参与开展培训工作,各地按实际需求从师资库中聘请适合的教师、选择培训基地,有力保障了全省培训资源共享和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让培训技能为“农”所用
“以前我们种植马铃薯不懂技术,没有经验,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一直不高,听说有农牧民培训要开班了,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希望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马铃薯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有一些‘疑难杂症’得到了解决。”大通县芋飞洋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冬梅说,“只要掌握了技术,脱贫致富就更有底气了。”
给常冬梅播下希望种子的,正是青海省近年来开展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作。
“怎样提高家庭牧场的生产经营能力?”“渔业生产中最应该关注哪些问题?”“马铃薯种植如何防治病虫害?”春节前后,正值冬季农闲时节,为进一步提高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一堂又一堂高素质农牧民培训课程相继在全省各地开班,来自全省各地的农牧民学员汇聚一堂,共同“充电”,赋能乡村振兴。
近日,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由县农广校和妇联共同组织了百余名农村妇女集聚一堂,开启了化隆县高素质女农牧民培训的第一课。一堂课下来,化隆县甘都镇隆康一村的妇联主席张莉将本子记录得密密麻麻。
“我是第一次来到农民培训课堂,老师们讲得很精彩,这次的培训安排了种植、养殖方面的课程,都很适合我们村实际发展需求。作为一名村妇联主席,我得先带头学,才能领着更多的妇女一起干,乡村振兴咱们妇女也能出把力。”“90后”的张莉脸上充满了信心。
“经过近十年的农牧民教育培训项目的实施,已培育了产业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农业企业管理者等近10万人的农业农村人才,全省先后有10余名学员荣获全国优秀学员、百优保供先锋等称号。”据青海省农广校副校长刘海棠介绍,正值春耕备耕,全省农广校上下联动,启动一系列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以粮食安全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为重点,紧密结合农作物生产特点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及时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新政策传授给农户。
如何让培训工作走实?青海采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紧紧围绕全省各地的发展需求,从多角度、多层面开展系统培训。通过系统的线上线下学习、实践教学及后期跟踪服务相结合等环节,按照学员需求聘请当地畜牧业专业人员和乡土专家等,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互动谈论、现场教学等学习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使学员在提升生产经营技能、拓展思路、增强综合本领上取得实效,旨在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牧民队伍,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让培训成果拓宽致富路
“今年过年咱的三文鱼卖得火爆!仅过年前后这段时间销售额便达到了40余万元。”化隆县甘都镇进财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绽优华在这几年的农牧民培训中尝到了“甜头”。
走进进财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只见水面上有十多个网箱依次排列着。绽优华告诉记者,虽然养了多年的三文鱼,可没想到,这养鱼的门道却有很多。“起初我们养鱼的时候一个网箱里有多少、死亡了多少、投喂多少饲料都没个标准,全凭感觉,那时候饲料浪费多,鱼苗死亡率也比较高,每年的收益甚微。”
“这几年,凡是有培训我都会积极参加,我从这些培训上学到了很多科学养殖的新技术,还开阔了眼界。”绽优华举例说:“通过学习,合作社对每一批鱼的进出库有了严格的记录,对水温也有严格的把关,包括投喂次数、手法、方式都有了一个标准,现在养殖更专业、更科学,不仅节省了饲料,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如何让培训工作走深?“现在全省的农牧民培训都是‘菜单式’培训,也就是说,课程安排农牧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涉及的专业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青海省农广校校长魏学庆告诉记者,近年来,青海将“学什么”的选择权交给农民,力求使培训清单与农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确保农民通过培训掌握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的实用技能,成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有眼光、会算账、懂技术的新型知识技能型人才。
“宜果讲果、宜菜讲菜、宜技讲技”,培训内容紧贴青海省十大特色产业,重点开展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油菜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以及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发展等培训,正因为培训牢牢把控实用性和针对性,才让农民获得新技术,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通过一年又一年接续不断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训,一大批“老农民”经过培育后变成了“新农人”,一大批高素质青年农牧民成长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领办人,一大批大学生、返乡农牧民工和退伍军人加入高素质农牧民队伍中,而他们也正在成为助推高原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本文来自【农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