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浙江人学什么——赴浙江大学参加培训有感
来源:人民论坛网
最美人间四月天。
今年四月中下旬,有幸参加浙江大学——湖南衡阳市宣传文化战线领导骨干提升履职能力培训班,经过一个星期紧张的专题培训和现场教学,我一边学习,一边行走,一边思考,感悟很深,感慨不少,收获颇多。
首先,感受到浙江大学一种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人文气息。浙江大学是我向往许久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秀丽的杭州。
来到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栋气势恢宏的教学中心大楼,门前广场,有两匹巨型花岗岩奔马雕塑,昂扬伫立,腾空而起,四蹄生烟,如疾风闪电般一路长嘶飞奔向前,象征着浙江大学教学与科研工作齐头腾飞,蔚为壮观,1987年4月,陈云同志为此挥毫题写“奔腾”二字,增强了校区的人文意蕴。
浙江大学文学院培训中心安排我们在这个奔马广场前合影留念,谁知,那天同时开班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个培训班,乃至我们排了很久的队,才如愿以偿。
校园门口,停满各种类型的大巴,聚集了一万多名外地学员,听说车辆不够用,连市内的公交车都调来了。绿树掩映的校园内,人流、车流、信息流如同广场上的奔马一样奔腾不息。
浙江大学创立于1897年,为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在120多年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求是创新”为校训,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大坚守“博雅专精,明体达用”的办学理念,依托百年名校的师资力量,所学课程为学员“量身定做”,满足不同受众不同岗位不同个性的培训需求,形成“造就古今贤哲智慧,引领时代精神潮流”的教育品牌和一方新兴产业,为全国培养不少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竺可桢校长曾经对学生说:“诸位同学,有两个问题应该常问问自己:我来浙大做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也许,这首《浙江大学校歌》从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找到了鲜明的注脚。
其次,领悟着浙江一种开放创新、文明高雅的独特气场。从京杭大运河边的住宿酒店到浙江大学西溪校园,大约有20分钟车程,每天我们都乘车从街道走过。发现这里车水马龙,却井然有序,尤其是堵车时间很短。
杭州大街上的车道不管是四股还是六股,两边都设有一条专用摩托车道,摩托车、单车与机动分流,整座城市流动有序,“忙”而不乱。这是城市规划独特的大手笔。另外,他们将“斑马线礼让行人”写入地方性法规,法律、自律、他律多管齐下,“出行文明”成为杭州一道别样的风景。
杭州是我国开放较早的沿海城市,连续4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15年荣获“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文明,是杭州最亮的底色,也是最暖心的名片。他们永不满足,大街两旁悬挂的标语“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彰显着他们的奋发斗志与不懈追求。杭州“最美凉茶摊”已经是第45年出摊,小茶摊5代人传承,伴随着无数南来北往的行人,临安街头的“爱心冰柜”火出了圈,淳安县火炉社区的自助式凉茶小铺,成为居民夏日的打卡地……作为“最美现象”的发源地,杭州市把更多善意与温暖体现在城市的每个场景、每个流程、每个细节。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2016年4月21日,杭州市文二路学院路南口路面出现一条裂缝,协警礼为奇发现险情后,一边向上级领导汇报,一边进行路口管控。不到5分钟,路面的裂缝塌陷形成大坑,好在裂缝周边已经用锥筒围成一个大警示圈,原本要从塌方现场经过的车辆被及时制止,因他及时预警,避免了一起大灾难。后来他被评为“平民英雄”“网红协警”。杭州市有2000余名像礼为奇这样的协警,正因为有每一个个体的坚守与努力,才保障着全市一条条“血脉”的安全与畅通。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早些年,我看到了杭州市“城在林中,人在城中”的文明创建报道,他们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湖周边山水几十年不动一锤一土,甚至连移栽一棵树都要召开听证会由市民论证,城市颜值在不断提升。这次,我们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体味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余村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十几年前,他们停办了三家水泥厂,通过复垦复绿,实施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凤凰涅槃,如今走出一条生态立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道路,将一个闭塞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集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美丽文明乡村。
“城乡是文明的,城乡建设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把盆景变风景,风景变风尚,让群众过上诗意的生活。”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何启明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第三,见证了浙江人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气质。20世纪80年代,我还在一个乡镇企业拖板车,就看到从浙江义乌、金华一带寄来一张张餐票样本,设计精美,价格低廉,那是他们改革开放往前闯的“前奏”。
有人说:“不走进浙江,不知道什么叫努力、速度与闯劲。”在杭州市,看不到几家牌馆,几张麻将桌,几家洗脚店,几乎全民都在忙于创业。这里既有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数字经济巨头不断刷新纪录,也有“浙江文投”“长兴模式”的强势扩张,引领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潮流。去年,浙江省在只占全国总面积1.06%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6.5%的总产值。
这次在浙江大学参加培训,我们参观了湖州市长兴县融媒体中心。做梦也想不到,在主流媒体广告经营普遍大幅下滑的今天,他们却异军突起,不断把媒体做优,把品牌做亮,把平台做大,去年的营业收入近3亿元。“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元经营、多媒体传播”,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推进“新闻+活动”产业发展,做好“新闻+文旅”有机融合……在融媒体中心大楼,到处张扬着“速度、奋斗、创新”等主旋律,不少年轻人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在拼搏的岁月里成就事业华章。
在浙江大学培训期间,接待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姓张,30来岁,典型的90后,她衣着朴素,办事严谨,一张洋溢着青春热情的脸,一直在我们眼前晃动,联络用车、餐饮、住宿、教室,接送教授、摆放水牌、悬挂会标、播放课件,还不时为我们拍照、制作毕业电子相册……有条不紊,班上50位同学被她一个人“一网打尽”,她办事节奏很快,说话较急,有时连走路都在奔跑。安排妥帖后,她还得赶回家吃晚饭。不少人以为她是一个“打工妹”。事后,文学院培训中心禹四菊主任告诉我们:她是杭州本地人,待人热情,崇尚实干,为人低调。
在浙江,有不少像小张老师这样的年轻人在矢志奋斗,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用智慧与汗水谱写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着青春力量。
“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我们似乎从义乌人、温州人、余村人、长兴县融媒体中心年轻人和小张老师身上找到了浙江人的“精神皈依”。(湖南衡阳市委宣传部 成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