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了两节课以及作为一位母亲必须完成的接放学、烧一餐饭任务,今天,我的其他时间全都花在了完成“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作业上。
今天的时间,包含了生活流程,是指从6点起床,到22点35分结束。
把作业交给教科室主任,忽然,一种深深的厌烦在心中涌起:形式主义的教师培训几时可以休?
为了完成“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的培训,寒假看了900分钟的视频(视频的内容很多质量很高,认真听了部分),开学后听了三位专家的讲座(讲座内容基本是教完成作业的要求以及一些实用的网络技术),以及今天的两份作业,分别是“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教学设计和视频)、“A6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视频)。
同步进行的,还有开学初的师德培训和3月份为期12天的“90学时”培训。师德培训学了什么具体内容已完全没有印象,反正师德培训年年有,每年概念差不多。“90学时”的培训,因为所有学科一起,所以讲得更多的是通识,比如教师如何做科研。只是在聆听了同一所师大的四位教授做的相关讲座后,我还是不知道,去年我申报的小课题为什么没有被选中。
同时,我还想问的是:基于什么样的数据分析、现实调研,决策出需要进行全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不同学科对信息技术的迫切性需求是否相同?不同老师(性别、年龄、学科)在使用信息技术中遇到的瓶颈是否相同?基于什么样的调研得出每位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可以进行内容完全相同的技术培训?是谁决定了技术提升培训的培训内容?这些培训内容的选择是基于现实教学中遇到的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现实教学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以教师个体的能力无法解决?培训是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形式?如果是,基于讲座性质的培训形式,能取得怎样的培训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要因材施教,但老师被教育的时候,却没有被同等对待。
真的,培训时,当培训老师问,“你们高中老师平时上课用白板吗?知道希沃吗?”“你们知不知道怎么使用希沃投屏?”“你们平时考试后有数据分析吗?”“你们知不知道B站除了娱乐还有很多的UP主发布很有用的资源?”我大吃一惊!培训老师也是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老师,对当下学校居然如此隔阂,对学生学情居然如此没有把握。而所谓培训提供的“一招鲜”,却白白浪费了我原本可以读完《风沙星辰》的时间。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教师培训有过好的时代!
当培训课程可以跨越学科和职称、可以自由选择时,我选修了“走近婺窑”。了解到家乡的婺窑无论是制窑历史还是制作工艺可能未必弱于龙泉青瓷,而我以为的失传的技术依然有人在深耕时,我忽然就有了作为一名金华人的文化自信。
有一回,我选修了“绘本朗读技术”。认识了阿建老师,接触了“萨提亚”,当时所学的沟通技术,使得我作为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能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和问题。后来又读了他的两本专著《心教》《给长耳兔的36封信》,更深味到,一名老师惟有有所热爱才能拥有无以取代的价值。而无以取代价值的获得,不在于知识传递,而在于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因为太震撼,于是,我再次选修“绘本朗读技术”。还是同一位老师组织的项目,我仍然一节课也没有落下。到现在,我仍记得那位来自台湾的朗读者在讲到她的家庭时脸上带着的光,她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绘本来解决”“绘本朗读可以是‘表演型’,可以是‘讲述型’”,所以重要的是你喜欢什么、你擅长什么。这些习得,自我成为一名母亲,延用至今。
又有一回,我选修了“认识公园中的植物”。老师带着我们这群成年人逛公园,将每一棵树、每一种花的名字指给我们看、说给我们听,和我们讲它们的生活习性,由此,每一物种在我们眼中不是简单的绿色、黄色,也不是一味只会以多少钱论之,而真正拥有了生命。
真的,教师的类型可以有很多种。有很多老师,不一定懂所谓的“信息技术”,甚至连最基础的课件都不一定有,但听他的课,你就是会深深沉醉,甚至潸然泪下,而后觉得,自己这样不学无术太不应该,如复一日的重复简直是对自我和学生生命的最大摧残。于是,在日常琐碎中渐渐被消解的使命感、紧迫感重新注入内心。
真的,很多技术,只要有心、有需要,B站、度娘,都会提供非常详细的解决方法。毕竟都受过全日制本科起步的正规教育,基本的学习能力,都有。
(作者为中学教师)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匣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