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某K12全学科培训机构教务校长李老师告诉记者,校外培训从最开始的“朝阳产业”,到近些年的不断扩张,再到近两年受到新冠疫情冲击,多数同行基本上都开始“吃老本”。“双减”政策出台后,许多教培机构转型,转向了尚未被纳入监管的艺术类培训和面向成人的职业教育领域。也有“新瓶装旧酒”的,把语文课改名为 “人文素质拓展”,数学课改为“逻辑思维拓展”。
校外培训机构何去何从?李老师认为,大家的出路无外乎四条:一是转型,从学科培训转移到素质培训;二是关闭,重谋出路;三是从线下转到线上;四是从事一对一上门辅导。李老师也想过将他的校外培训机构从学科培训转变为素质培训,如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培训,但这种转型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如科学实验需要投入设备和师资等。他也考虑过利用现有的师资开展一对一上门辅导,但这种做法肯定不会长久,因为一旦某个辅导教师做出了名声,完全可以甩开机构,自己寻找辅导对象。李老师说,不管校外培训机构采取何种应对方法,都需要更长一些的缓冲时间。
李老师说,相比于北京校外培训结构的转型战略已浮出水面,他所在的学校显得慌乱无措,校区内的课程海报和大门口的暑期课程推介都被匆匆换下。上课时间是目前学生和老师们能感受到的最大调整,政策中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但没有说不能占用周一到周五放学后的时间段。现在,周五晚上变成了学科培训课最多的时段,不仅学生蜂拥而至,老师们也都在抢。另外,政策提到,线上培训每节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有些原先1.5小时一节的线上课被分割成了各占30分钟的两节课。
李老师坦言,自己已在培训机构干了十几年,现在不得不考虑下一步的打算,“希望政策的落地实施能多给我们一些时间作为‘缓冲期’。 ”
来源: 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