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这一职业已经成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作为一线服务的参与者与提供者,却普遍存在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低、专业性不够等现象。
作者|赵小桦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护工受教育水平低较为普遍。有医院的调查数据显示,高中学历不到3%,小学学历达90%以上。”在近日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生命星球专项基金、能量中国公益发展基金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沪温暖.关爱行》的“护工管理和规范培训”专家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委会主任朱同玉披露了一个略微令人尴尬的现实。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社会对于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护工这一职业已经成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作为一线服务的参与者与提供者,却普遍存在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低、专业性不够等现象。如何推进护工管理和培训规范化标准的落实,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感受和社会地位正在成为医疗健康行业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院感防控,护工很关键
在今年的“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朱同玉曾提交了4份提案,其中一份便涉及护工培训和管理。
有调研指出,包括护工在内的医院工勤人员在照护患者的自然密切接触过程中,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院内感染防控相关专业知识较缺乏、职业防护条件较差等,更容易成为院内感染的传染源。
而2020年疫情期间,一些城市便出现了护工感染新冠的现象,从而造成社会传播,也从某些方面印证了这些判断。
朱同玉认为,现存问题主要与缺乏培训、管理缺位、院感防控基础条件较差等因素有关。
在本次研讨会上,除了上海部分三级、二级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及护理院校教育专家受邀参加外,还通过连线邀请了台北医学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高靖秋女士分享台湾地区的管理经验。
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玉侠认为,护工这一职业的出现是基于满足民众对医疗照护和质量提升的需求,但由于目前从事护工工作的这一群体自身的文化素质不足、相关培训不够全面系统,再加上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容易造成潜在的安全和院感隐患。
而来自台湾地区的专家也表示,在台湾医院,护工素质也同样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多为中高龄或二度就业者,教育水平较低,而为了节省成本,还出现了病人“共聘”护工现象,从而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
“我们的医护力量,包括护工,是远远不足以应对目前临床所要面对的这么多住院病人以及门诊病人。”对于护工的短缺,生命星球专项基金执行主任陶媛如是说道。
行业亟待规范化培训
早在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就提出,加强护理员规范管理,逐步建立护理员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护理员服务行为。
《通知》表示,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员的规范管理,护理员必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对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照护服务。严禁护理员从事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性工作,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同时,有资质的劳务派遣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要建立健全护理员管理和派遣制度,对护理员进行定期培训,保证服务质量;应当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护理员工资福利待遇等合法权益。
朱同玉认为,加强护工行业的培训制度建设,推动护工群体管理走向科学化、正规化、标准化至关重要,这也可以弥补医疗服务在护工规范性方面的短板。
国内著名院感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则表示,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对院感知识的掌握和防范意识已经非常到位,但护工是院感的重要薄弱环节,需要引起广泛关注,并加强培训和考核。
同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行业监管和归属管理固然重要,但规范化、系统化、周期性的培训更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本次研讨会通过专家共识形成了护理员工作内容和培训方案,为后期进一步提升护理员服务能力、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推进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依据。
另外,陶媛表示,专项基金方面或许可以负担护工服装消杀灭菌所需费用,这样既可以达到医院标准要求,也可以避免护工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此外,还可以为存在困难的护工提供服装的配备与清洗、用餐、培训、大病费用援助等“一站式”公益服务,从而给予护工以情感关怀。
研讨会最后,与会专家们也表示,期待通过专家的力量、社会的支持和协会的平台,能够推动建立护工规范培训和管理的上海标准,改善患者体验,打造上海医疗服务品牌,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