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内的侗族木构博物馆进行采风调研。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演艺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为深入挖掘具有中国气派、壮乡风格、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创意和旅游演艺潜力,培养文旅演艺创意人才队伍、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演艺产业,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培养”,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项目从2022年1月初开始、到2022年7月底结束,历时近7个月,通过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教学等形式,着力解决演艺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为我国未来实景演艺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意见。
探索演艺产业发展“广西模式”
广西是我国旅游演艺产业起步较早的省区之一,是山水实景类型的演艺模式发源地,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旅游资源和运作经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项目在广西桂林成功上演,标志着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台实景演出的诞生,在世界环境戏剧艺术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广西民族文化和旅游演艺发展更是驶入快车道,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旅演艺产品,如柳州三江的《坐妹·三江》《侗听三江》等,积极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同时,广西文化旅游演艺也存在着诸如顶层设计策划管理人才和优秀编创团队人才不足、文化资源发掘不足、形式单调雷同等问题。
顺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以曹庆华为项目负责人所组成的团队,申报了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并获国家立项。本项目旨在进一步总结、创新和传播山水实景演出的广西实践、广西经验、广西模式,深入挖掘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演艺潜力,培养演艺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用好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通过严格筛选,来自全国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名优秀学者和业务骨干,最终成为项目组择定的培养对象。学员各有特色,有汉族、壮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职业多样,包括高校教师、文化旅游企业管理和策划人员、导演、演员以及相关业务骨干等;专业领域涉及民族文化、旅游、演艺、演出营销策划、音乐舞蹈教育、文艺节目编创与表演等诸多关键领域。
项目开展期间,经过95天的集中授课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理论和实践水平均得到大幅提升,较好地实现了通过培养、培训一批演艺策划管理人才,探索出推动演艺业发展的广西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演艺策划管理人员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以促进达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组建名师团队深化理论实践互融
聚焦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特邀了涵盖文化政策、民族文化、戏剧编导、舞美、旅游业、演艺业等多个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学员提供一场场学术盛宴。如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现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文化部优秀专家张仁胜;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才武;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兆峰;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2017 年)朱竑;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岭等。这些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演艺相关政策解读、开发策划、市场营销、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剧院运营、舞台美术设计、文化创意等方面为参加培训的学员传道授业,为项目“出成果、出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为帮助学员更好地学以致用,项目培训分为集中授课、观摩采风、创作实践(策划撰写)等3个阶段,系统融合理论教学、实地观摩、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扎实地掌握文化旅游演艺政策、策划、运营与管理的知识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在集中授课环节,学员们系统地学习了“面向融合、创意、科技:演艺业的新场景”“城乡文化传承与演艺空间拓展”“文化旅游演艺策划与市场营销”等系列专题,加深了对文化旅游演艺策划、运营与管理的认识,夯实理论基础并开阔视野。在观摩采风阶段,学员们前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月也侗寨,与中国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坐妹·三江》的相关负责人深入座谈;接着,考察《侗恋程阳》以及三江程阳八寨景区内的沉浸式演出等旅游演艺产品,并与景区负责人探讨侗族文化的创新发展;随后学员又奔赴桂林,系统考察《印象·刘三姐》项目、桂林千古情景区,研习项目运营的成功经验和景区演艺秀、科技秀及其策划与运营流程等。通过实践性强的培训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双重“洗礼”和提升。
加大人才培养提升演艺产业水平
听课、交流、考察……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紧凑而充实的培训,令学员们收获满满并提交了多篇高质量的学习心得及民族文化和旅游演艺策划文案,成果丰硕。
学员刘玲玲是一名高校教师,从事艺术民俗、非遗、民族音乐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丰富的课程设置、专业的研究专题、针对性的实践任务都帮助我拓展了视野,为我今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思路。” 刘玲玲表示。
学员何云燕对培训学习感悟较深。这次培训既有两个阶段的理论学习,又有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她在理论上对旅游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民族文化旅游的丰富内涵及演艺在其中的重要价值。
学员王中可说:“项目对国内旅游演艺情况进行系统介绍,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加丰富了我的阅历。”此外,他表示梅洪、王兆峰等老师的课程从实战的角度告诉学员广西的演艺能做什么、怎么做,让学员能在演艺策划中少走弯路;孙若风、许立勇等老师的授课,从国家政策、演艺大数据等方面,向学员展示国家顶层设计中的演艺应该怎么做,从宏观的角度解决演艺能做什么的问题等,各有侧重,令人受益。
除了学员外,活动还得到授课老师的一致认可。孙若风认为,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培养项目为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平台。张仁胜表示,项目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培养和扶持一大批有志于从事广西旅游演艺策划和管理的人才,希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能运用优势,把这个项目持续做下去,形成品牌。傅才武认为,这些既具有专业性又富有实用性的课程,为学员学习文化旅游演艺策划、运营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开辟了多种渠道,也为他们进行民族间、地域间优秀经验交流搭建了桥梁。朱竑认为,本次培训班的选题对当下演艺的发展和推广很有意义,目前好的演艺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人才的培养来不断生产出更多更符合这个时代的演艺项目。
构建文旅演艺项目培养长效机制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培养项目作为全国同类首个项目,受到自治区文旅厅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一些单位和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譬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文案写作能力,协调好学员的学习和工作关系,运用新媒体教学减少疫情对课程设置的影响等。针对上述问题,主办方可在今后的项目培养中建设更完善的长效机制,多措并举予以解决。
首先,坚持以策划管理创新为理念,建立文化和旅游演艺可持续发展体系。开设此类型的培养项目,有利于学员系统深刻地了解演艺的发展脉络和运行模式,学习成功演艺的创新发展之道,使学员找到契合当地发展和借鉴的演艺策划管理理念,形成项目的可行性发展思路。故此,可建立培养广西演艺策划管理人才的科学机制,以广西演艺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为蓝本,总结出一套符合民族地区演艺业发展的新路子,形成较为完善的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可持续发展体系。
其次,优化文化和旅游演艺业师资人才库建设体系。把演艺人才培养纳入文旅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健全演艺人才队伍体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对广西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摸底和研究,形成完善的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情况报告,做好数字化保护、可视化推广、实践化运用。建立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策划管理师资人才库,包含广西区内及国内外的旅游演艺策划、管理、表演、创新、传承、推广、营销等专业人才。
再次,优化文化和旅游演艺业授课模式实用性体系。广西民族演艺策划管理人才培养,现有课程体系主要由集中授课、观摩采风、策划撰写等三个教学模块组成,由于先前对演艺策划管理这一顶层设计的重视和关注程度缺乏,目前未有关于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策划管理的专题研究和总结,造成项目实施在课程和教材方面的匮乏。通过项目的实施,演艺策划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可在此基础上加大对策划文案写作的培训时间,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编撰相关教材,形成理论教材等实用性强的教材体系。
(作者单位: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