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制作免费试听、上手快、好赚钱”“零基础学配音,月入过万元”“轻松考取营养师证书,下班后轻松赚钱”……眼下正是春季招聘重要阶段,求职者上网求职、找工作过程中,一些人被花样繁多的线上技能速成培训课程所吸引,想学一门手艺傍身。一些机构和平台通过在知名网络平台投放引流广告或内容,鼓吹求职者应“边搞副业边找工作”,并诱导他们参加所谓“免费试听,易学习、上手快、好赚钱”“零基础学月入过万”的技能培训。这些培训机构将目光瞄准择业过渡期的年轻人、全职妈妈、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打出“低门槛”、“高回报”的诱人广告招揽学员。但实际上,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发现,不少“副业培训”套路重重。有学员高价购买的课程内容质量低劣,有机构不断诱导学员购买软件和设备,还有机构宣传“不过退费”,但后续却不履行退费承诺。
超8成白领有意开展副业
大部分人成被割“韭菜”
“上班搞主业,下班搞副业”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常态。近年来,不少人热衷于搞副业赚钱,与此同时,各种可在线上兼职的副业宣称“有手就行”“包教包会”“在家接单”“月入过万”,引得很多人心动不已。稳住主业的同时,开发一门副业被很多人提上了日程。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2022年,超过8成的白领有意开展副业,仅有18.1%的白领完全没有开展副业的计划。副业,已然成了刚需。在想要开发副业的白领中,付诸行动的已有10.1%。不同类型的副业受欢迎程度也不一样,电商、自媒体和写作的热度指数位列前三。有关注就有流量,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乎,随之而来的各种副业“培训班”也应运而生。什么类型的副业受欢迎、就卖什么课。很多职业教育平台都开辟了副业板块,自媒体、剪辑、撰稿和配音都是卖课的热门选项。很多副业课程主推“0 基础”“低成本”“短战线”“高回报”的特点,精准击中受众的需求,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真金白银,为之投资。行业火热这是事实,但年轻人真的能通过接受副业培训赚到钱吗?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网上,关于副业变现课欺诈消费者的投诉有上千条。81.09%的消费者花费千元报名的培训课,最终却以老师跑路、承诺食言收场。不少相同投诉金额的消费者都来自同一个课程、不同期的培训班。同类型的投诉成百上千,但问题仍未解决,后来者源源不断地咬下“1元课”的诱饵,在销售和老师的轮番攻势下购买了上千元的课程,成为待宰的“猎物”。据了解,央视财经频道曾曝光“0元配音速成班”的陷阱,揭示了配音培训市场乱象,饥饿营销、虚假宣传、诱导贷款和包装资质是四大套路。签订“专业合同”,白纸黑字地写上“可全额退款”的条款,加上名师代言……然而,这些培训机构的经营范围并不包括教育培训,所签合同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事实上,想靠副业发财的可能性并不大。有数据显示,73.4%的人,通过副业得到的收入还不到主业的30%。副业这条路,与其他所有赚钱的门路一样,只有少数“头部大拿”能够获得高额利润,一部分人大概能赚点零花钱,更多的人跌跌撞撞成了被割的“韭菜”。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曲智认为,年轻人应当专注于主业,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首先做好本职工作,在主业发展收入不足,有空余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才去考虑副业。此外,她还提醒务工者在选择副业的时候也尽量要与主业相关,不要盲目选择。有相关人士表示,门槛低不等于没有门槛,想获得好的收入,都是需要耗费心思和时间的。至于爆火的副业培训,就像曾经的财商课一样,学了理财知识不一定能投资赚钱。年轻人渴望一技傍身
“副业培训”投诉居高不下
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宋楠去年大学毕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她看到“00后靠副业月入上万元”的新闻,很感兴趣。“越来越多人靠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一门副业,既培养工作以外的技能,还能利用零散时间接单赚钱,充实钱包。”同龄人的经历让宋楠感受到一技傍身的好处,决定尝试一下。因为喜欢听书,她通过播客平台报名了一项招募配音的课程。“宣传页上说不需要相关经验,也不用声音好听,有手机或平板就能配音。1元就能试听,还有资料可以领取。”宋楠说,“老师还展示了一些学员的收入明细,告诉我们学完1个月的培训课程就可以接单赚钱,让我十分心动。”除了配音课程,视频剪辑、自媒体运营、证书考试、平面设计……多种多样的“副业培训”抓住年轻人的需求,应运而生。记者在搜索网站上搜索“副业培训”一词,“2023年,找到你的赚钱机会”“紧急寻找200位对配音感兴趣的普通人”“下班后也能搞的靠谱副业”等文章就出现在推荐首页,十分吸引人眼球。“副业培训”多种多样,但一不留神就容易被割“韭菜”。年轻人对掌握技能的现实需求和急迫心情,成了一些不良培训机构获利的筹码。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副业培训”存在重重套路。“试听课和报名缴费后的课程质量完全不同。一共60多个课件,听了一个后发现质量很差,联系客服退货,客服却以电子商品不退不换为由,拒绝退货。”报名了某自媒体运营课程的代女士对记者说道。记者了解到,在中消协2月发布的“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培训服务的投诉在具体服务投诉中居于第3位。多省市消费者协会近日公布的信息中也多次提及非学科类技能培训、职业资质等特殊培训仍属于投诉重点对象。宝妈小希参加了一个“淘宝无货源小白训练营”课程,宣传说零成本就可以月入上万元。想着有个副业能减轻家庭负担,小希花1元报名为期5天的课程。“到课程最后两天,报名老师想方设法哄骗学员报6888元的技能课程,承诺学不会可以复学。”小希告诉记者。在黑猫投诉“投诉入口”平台上搜索“副业培训”,有1200多条记录,投诉原因多为“不予退款”。根据投诉者的情况说明,大多是被“免费试听,赠送工具资料”吸引,到高价报课,再到发现机构虚假宣传,个人试图退课无果只能尝试投诉解决。一些培训机构宣传“不过退费”,并与学员签订相关协议,但后续却不履行退费承诺。还有部分培训机构编造学成后可获取高薪兼职等虚假承诺,诱导学员办理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贷款,购买高价培训课程。大肆宣传赚钱经验引焦虑
通过虚假培训进行牟利
“有手就能做”“不做就是傻”“早做副业,早赚钱”……致富论、成功学、创业经的内容在上述高价培训课程中不时地出现,讲授这些内容的主播们被“粉丝”称为“老师”。“有钱”“有赚钱经验”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而一旦成为爆款,直播、卖课、开线下私董会,走上“变现之路”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听完那场直播课,我极度焦虑。”李女士回忆称,在去年年初那场1元直播课里,自称抖音知识付费赛道变现第一的主播“透透糖”分析了多个“网红”账号的成功案例,“都是普通人怎么通过短视频赚钱,比如宝妈怎么干,养狗的又怎么干,有的月入30万,有的能赚100万。”在这名主播的口中,短视频带货是“有手就能做”“投入小,机会大,回报高,又轻松又没有风险”的副业。李女士像打了鸡血一样,“感觉人家都能做,我也能做。”接着是课程的推销。由主播“透透糖”和某在线职业教育平******家合作的短视频带货课程原价9980元,当晚的前50名付款者可获得平台4000元奖学金补助。“如果还觉得有压力,给大家申请了分期免息,利息开课吧来补贴。”在学员录下的一段直播视频中,主播卖力讲解着,不时抛出各种优惠和承诺,包括7天无理由退款,为每位学员配备“陪跑老师”、一对一辅导等。更让李女士等一众学员抱持着“信任”的是,这名主播自称为“国家级讲师”。在相关宣传页面上,“透透糖”的头衔包括某部委直播电商课程讲师、某报社特约讲师和某广电主播培训课程内容负责人等。自嘲“没抵住诱惑”的李女士最终花了5980元成为“透透糖”“短视频带货爆单实战营”的一员。那段时间,她白天上班、带孩子,晚上上课,还要学着拍视频,发视频,常常折腾到凌晨一点,“发了一二十个视频,没有什么播放量,一件也没卖出去。”“课程大部分还是讲解别人的成功案例,没有什么实操课。”她几次找到“陪跑老师”,希望对方给予指导,回复总是延迟。“上午发,晚上回(复),晚上发,第二天回,也只是让我继续发。”课程的内容和质量都让李欣然觉得“不值”,有种被“欺骗和忽悠”的感觉。对课程的不满很快蔓延开来,李女士发现,越来越多的学员开始网上投诉,要求退款,她也加入其中。在某投诉平台以“透透糖”为关键词,共有800余条结果,内容多指向其“打着国家级讲师的旗号虚假宣传”“退款难”“诱导贷款买课”等问题,而其合作平台开课吧的投诉结果则达到了上万条。一名经营实体店的学员告诉记者,其做了十多年的线下生意,本想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将线上生意也做起来,没想到“踩了大坑”。在行业资深从业者李想看来,不管做短视频带货还是直播带货,都是有门槛的,“看似很低,其实蛮高的。”他表示,如果纯粹是个人做主播,不仅需要拍摄、剪辑的能力,还要具备文案撰写和选品能力。此外还需要有管理用户和粉丝的运营能力。“有些同行老师会故意掩盖学习难度,让普通人认为这是一件超级容易的事情。”李想称,如果不是有相关行业从业背景,或者很强的执行力并且坚持学习持续输出的话,大部分人很难做起来。他提醒想要进入这行的人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确实有人做短视频挣了钱,但这些人要么足够努力、付出得足够多,要么天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身为一个普通人,如果啥也没有,只是看到人家爆量了,也想爆量,不现实。”记者在裁判文书网上看到,多条个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上诉均因签署的协议中已做出规定被驳回。学员不仅很难通过上诉退回报名费,还可能需要多付一笔仲裁申请费用。此前,消费者协会也发布过相关提醒,一些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或资金链断裂倒闭、跑路后,预付费用难追讨。因此,在签订培训合同前,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的条款,不要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谨防停业跑路风险。针对这些“副业培训”乱象,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童天表示,问题的根源不是“培训”本身,而在于不良机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监管漏洞,抓住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的迫切需求,通过“虚假宣传”和“虚假培训”进行牟利。培训套路花样繁多
承诺权益无法保障
记者搜集资料发现,互联网平台上的“副业培训”名目繁多。一是视频剪辑类。有新华社记者曾通过扫码报名一家视频剪辑培训课后,进入了一个约150人的微信群。该群内有课程管理人员发入的鼓吹多种“变现玩法”的内容。直播课程由一位自称有2000万粉丝的影视博主讲授,除简单介绍了部分视频平台的推荐规则外,其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自己通过平台卖货和变现的业绩,宣称“最近的日收入最低一万九”。课程快结束时,该“讲师”表示可为15位学员进行“一对一”授课,不仅能“手把手”教会各类变现技巧、免费赠送粉丝、对接带货货源,还许诺如果学员全职从业,从第二个月起每月收入将不低于1万元,但需要付课程费2990元。二是短视频平台内容搬运类。在多个社交平台账号上都有此类广告,宣称“不用会英语,不用懂拍摄剪辑,只要掌握‘搬运’规则”将国内短视频平台发布的视频“搬运”到海外版就可以坐等“流量变现”赚大钱。三是培训后发放技能证书类。为说服上述记者掏钱买课,某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多次强调培训后会发给证书,机构还会“派单”给学员兼职赚钱。但当记者询问能发“什么证书”、兼职“派单”频率和方式时,该工作人员均语焉不详。其他还有诸如“配音变现”“数据分析师”等培训也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有不少求职者参加此类培训班,其中不少人急于求职或当前求职不大顺利。实际上,网络“副业培训陷阱”有一些鲜明的“套路”。第一,大多以“1元学费”“0元学费”“能赚大钱”引流,此后频繁发信息、打电话诱导学员高价买课。相关课费数千元至万余元不等。第二,培训机构往往会“承诺”学员,掏完学费购课学成后,机构能推荐或“派单”提供兼职赚钱机会。但记者发现,这些承诺绝大多数根本无法兑现。“承诺的20天赚回学费,现在40天了也没兑现。”一名短视频剪辑班学员表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多名专家称从未听说过心理倾听师这一职业。第三,培训效果名不副实、质量低劣。据多名学员反映,有的培训讲师讲课内容非常粗浅,甚至是从网络上粘贴拼凑,几乎没有实用价值;有的培训讲师让学员花几百元买配音软件制作影视讲解视频却无法发布;还有的培训班讲师身份造假。有媒体人士曾联系了据称为剪辑课程授课的知名影视博主,他表示“网上有人冒充我卖课”。面对这类陷阱,学员一旦中招,合法权益往往无法得到保障。记者检索多家网络投诉平台发现,针对上述多家机构的投诉量高达上百条,原因多为“不予退款”。此外,人数众多的“学员群”还面临被涉诈不法分子盯上的巨大风险。北京丰台公安分局洋桥派出所民警骆君灏表示,近期北京市民李女士报名参加此类副业培训班后,被“讲师”以购物“大额返现”刷单兼职赚钱诱惑,受骗损失达上万元。多方协力共治共建
共同纾解求职者迷茫
童天认为,针对教育培训类广告要细化专项法规、细则,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由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监督落实信息平台的审查职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同时,要加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特别是帮助青年群体客观认识自身兴趣、需求、能力特征等,通过正规渠道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此外,童天建议,要通过不断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就业创业机会,引导青年群体到急需紧缺的领域就业创业,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开展正规、专业且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增强职场适应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副主任赵精武从治理难点进行分析,他表示,治理“副业培训陷阱”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斩断不法机构或平台利用知名网络平台进行引流的链条,厘清引流平台的法律责任,压实平台责任承担机制。赵精武认为,在实践中,平台经营者不能放弃对此类培训广告中夸大和虚假成分的审核义务。另外,根据互联网广告的相关规定,平台经营者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对利用其信息服务展示、发布的广告内容进行监测、巡查,对于明显存在诈骗风险的“副业培训陷阱”广告,平台经营者也应当就用户的部分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相关媒体也对此发表评论。《工人日报》发表的评述认为,对类似“副业培训陷阱”的治理,也不妨从打击电信诈骗的诸多方式中“取取经”。比如,在预防层面,可以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众权利保护意识,保持“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警惕性,筑牢自我保护防线;可以强化平台审查责任——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已明确网络平台对其发布的内容信息有审查义务,当务之急是通过执行连带责任,让平台的审查责任真正落地。《新安晚报》发表的评论表示,根据共治原则,要利用好整体联动和分工协作的功能,发挥公安、市监、网信等部门的合力,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在此基础上,也可以通过“政府搭台,机构唱戏”的方式,以财政补贴为杠杆组建一批规范化技能培训机构,或者与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进行合作,开展公共性技能培训,以此抢占技能培训的高地,最大程度解决公众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副业培训”从名不副实到名实相符,技能培训市场才会真正得到净化。对于求职者而言,对于想寻找岗位者而言,越是在就业季,越是在求职季,越是需要多些警惕的心理,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被所谓的高薪酬、高收入蒙蔽了双眼。需要知道的是,岗位的收入是与自己的能力成正比的,找工作也好,搞副业也罢,都是能力的体现。就业是人生的大事,别让“月入过万的虚假培训”打扰了就业季。因此,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需要为就业季、求职季扫清障碍,让那些名不副实的所谓“月入过万”的职业培训、副业培训没有骗人的机会。一个方面是,需要对此类培训机构进行严格审核,不让骗子有骗人的光环,规范商业就业培训机构的行为;另一个方面,需要加大对网络培训班的查处力度,引导各家网络平台净化网络空间,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此外,还需要让政府及相关公益机构多做些事情,做好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公益培训等工作,纾解求职者的困惑。(文:岁正阳 )
(本文刊于2023年1月刊《中国信用》杂志)
END
来源:《中国信用》杂志责编:李明霞审核:贺博政审/终审:方方「」“诚”市发现 |
海口:“信”享旖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