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重开学员班,挑人不看颜值看行当,用形形色色的人物传承“人艺味儿”
梁冠华、宋丹丹、吴刚、冯远征,这些如今在影视及舞台上知名的演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处——北京人艺“学员班”;何冰、徐帆、胡军、王斑,这些人艺正值当打之年的中坚力量,也都来自一个特殊的群体——人艺与中戏“合办班”。随后多年,人艺都没有相关的培养计划。不过,北京人艺前不久抛出重磅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办“表演学员培训班”,首批计划招收30人。
不同于以往人艺自己培养人才的“团带班”以及与艺术院校联合招生的“合办班”,此番人艺将以“宽门槛”、“零费用”的方式开办为期一年的表演学员培训班,从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艺术人才中选拔优秀力量,进行具有人艺风格的专业表演训练,并从中选拔人艺舞台未来的生力军,让那股“人艺味儿”得以延续。
2021年,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将投入使用,人艺将实现五个剧场同时运营,对人才储备的体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人艺经过两年酝酿,决定开办“北京人艺表演学员培训班”,在培训合格的学员中择优录用签约制演员。
此次培训将派出强大师资力量:蓝天野、吕中、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何冰、吴刚等都将参与培训班的教学。其中,半年将针对台词等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而半年的剧目实习将着重塑造人物。同时也会从院外邀请戏曲、曲艺等方面的专家,以及知名院校和戏剧研究机构的理论及文学类专家参与教学,还专门设置了政治课。
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冯远征特别强调,“人艺有自己的经典剧目以及经典角色,我们会按照‘行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去选择人才,让被选中的学员能够迅速合上北京人艺的‘槽’,为经典剧目的接班储备人才,如果有可能也会为他们单排一出戏。”
图为1981年入学的第五期人艺学员班合照。后排右二为梁冠华,前排右三为宋丹丹。
从1958年到1985年近30年间,北京人艺的六期学员班为人艺搭梁立柱,不仅仅成全了新一辈的《茶馆》,也让这座剧院的辉煌得以延续。就像是中国戏剧界的“黄埔军校”,这六期学员班培养出修宗迪、阎怀礼、李光复、杨立新、王姬、冯远征、丁志诚、吴刚、岳秀清、梁冠华、宋丹丹等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实力派演员。同时,他们还凭借精湛演技,借助影视剧的平台将北京人艺的影响从戏剧圈扩散到更大的范围。
学员各种长相,不看颜值
梁冠华:大概老师是按花脸来招的我
历届北京人艺学员班,有胖子梁冠华、瘦子冯远征、看似忠厚的杨立新、聪明透顶的宋丹丹、“非典型长相”的吴刚、一看就不是“善茬儿”的岳秀清,真不符合大众概念里的帅哥美女。
梁冠华说,“我当时考上人艺学员班的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胖,就是比一般人长得猛点。我觉得当初老师挑我们,好像是按照行当来挑的,比如徐帆、罗历歌就属于大青衣一类,她们比较大气、气质大方典雅。陈小艺、江珊、岳秀清、龚丽君就是花旦型的,她们比较活泼、看着灵秀。宋丹丹比较特殊,她有点洋味儿。我的形象也不英俊,形象比较折中,入学员班之前也没有学习过表演,大概老师是按花脸来招的我。”
苏民是1972年、1975年两届学员班的带班老师,当时人艺著名演员蓝天野、佟超、于是之、林连昆都要给学员班的同学讲课。他们招生的时候,主要凭两只眼睛看和两个耳朵听,心里就明白了。几乎没人能说清楚人艺招生的具体标准,老师们只是凭直觉挑选那种很有潜力的学生,长相绝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他能扮演人物,创造人物,而且还要能纳到人艺这个槽里面去,甚至于他们如何看待生活也是要重点考察的。反正,长相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当初老师们看中梁冠华正是被他那种别人学不了的幽默感所感染。
回想一下北京人艺老一辈演员,似乎以颜值见长的并不多,涌进脑海里的都是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
人艺学员班85班“五虎将”共同出演人艺经典剧目《哗变》(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刚、冯远征、吴刚、丁志诚、高冬平。
曾多次招生并担任人艺学员班班主任的蓝天野说,开办学员班是因为当时人艺的演员比较多,中戏等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分不到人艺,但剧院要发展还要建起不同年龄层次的梯队,所以他们干脆自己开办学员班,按照人艺的需要和风格来招生。人艺的表演讲究生活化、讲究塑造人物,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就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形形色色的演员都需要。“1981年,宋丹丹他们班招生那年,还真有一个大家一看都觉得特漂亮的女生来考试,可一到考试环节发现真不行,那再漂亮也不能要。”蓝天野说。
他至今清晰记得三十多年前宋丹丹考试时的情景,“当时觉得她在小品表演中表现不错,但总觉得她还能再展示点什么,就又给她出了题。”蓝天野让宋丹丹表演听到自己考试被录取的好消息后又听到母亲因病住院消息时的反应,“她把那种欣喜和焦虑都表演得很好,又跟别人不一样地在后面加了一句,‘哦!你跟我开玩笑呢!’”虽然考官一再“难为”她,可她总能表现得又好又特别。
直接上台,学员班成实验田
杨立新:站侧幕条都是学习
1958年,人艺学员班首次面向社会招生,从一千多名报考考生中,甄选出20多名,观众熟悉的老演员阎怀礼、修宗迪就是这个班的。
当时剧院想做一个尝试,这个班的教学就以实践为主,学员进院第一天就上台演戏。人艺老一辈艺术家们很多人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也没有机会接受培训,完全是靠在舞台上磨炼成长起来的。
蓝天野回忆,那时人艺演出任务非常繁忙,演员队分为四队,同时进行多场演出。剧院当时正在演出话剧《红旗飘飘》,一些新招上来的演员就在这部戏里跑龙套。结果没过几天,周恩来总理就带朋友来看这个戏,演出后还上台和演员们交流,“我记忆里这是总理上台和演员讲话时间最长的一次,新学员都非常兴奋,回去都赶紧写日记。”同时,进入剧院的演员还有一批直接随另一支演员队去福建巡回演出,慰问前线士兵。
杨立新谈起剧院比较用心的年轻人时会说,“没有戏时他就站在侧幕条看老演员怎么演戏。”与专业院校的教学不同,对北京人艺学员班的演员来说,处处都是课堂,侧幕条也是一个重要的自学课堂。
梁冠华(右)和杨立新在话剧《茶馆》中分饰王利发和秦二爷。
人艺老一辈艺术家们都特别有学问,童超是学建筑的,于是之学的是法语,黄宗洛学心理学,英语系毕业的英若诚外号“英大学问”,年轻人坐在一边听他们聊天比上学都长知识。
杨立新在《茶馆》中饰演秦二爷,在《雷雨》中饰演周朴园,如今谈起自己塑造的角色侃侃而谈,但他刚到人艺学员班时不知道怎么表演。在人艺耳濡目染,他有了一个秘诀,“碰到一个角色,不知道具体形象,就想想要是于是之会怎么演,朱旭又怎么演,脑子里都是他们的艺术形象。”
梁冠华和宋丹丹所在的81班是“文革”后招收的第一个学员班,他们得到了更多名家手把手的指导。他们的戏剧片段表演都是拿人艺的保留剧目来训练,不仅戏的质量有保证,而且只要当年演这个戏的老师还在,就会被请来给学员们说戏。排演《骆驼祥子》时,演祥子的李翔老师和演虎妞的李婉芬老师专门给他们讲如何塑造角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上演时,则是主演苏民老师讲。这些大家把他们自己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就像戏曲界师父带徒弟的口传心授。
他回忆自己演技提高最快的一段时间是学员班刚毕业时,他和同班同学一起随《蔡文姬》剧组去巡演。他在剧中只饰演一个没有台词的“胡兵”,但巡演的两个月里,他们晚上看前辈们演出,白天学员班自己分配角色再演一遍,哪个地方演得不好,晚上再看演出对比。这么反复地看演出、排练,一下就有了很大进步。
岳秀清、冯远征、吴刚所在的85班是北京人艺自办学员班的最后一届。后来,北京人艺采取与中央戏剧学院合作办学的方式,在1987年和2004年招收了两届人艺班,由人艺和中戏合作授课,其中87班培养出了徐帆、江珊、陈小艺、何冰、胡军、龚丽君、王斑等知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