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厉害的国剧诞生了——《觉醒年代》。这是一部讲述建党历史的主旋律作品,在6月刚刚颁布的白玉兰奖上拿下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
豆瓣25万人打出9.3分,大量95后、00后这样安利它:“《觉醒年代》yyds(永远的神)”“30年来看到的最好的近代剧,没有之一!”……
剧中,李大钊同志引领一群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传播。
抛开政治因素,单从培训角度来说,同样都是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地引入,我们可以跟这些历史伟人学习什么?
看看《培训》杂志融媒体特约作者李嫚的观点吧~
《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同志引领一群革命青年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种在中国大地播撒 。
每每看到这里我都在想,刨除政治因素,如果单从培训角度来说,他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从国外引入,率先在国内传播,并运用它来探索中国实际问题,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其中艰险不言而喻,而他却做到了。
再回头看看我们,培训过程中引入一种新观点、新理念而得不到学员配合时,常常心塞不止,还背地里吐槽参训人员不配合。
两相比较一下,高低立现。
作为培训人,今天,我仅从培训角度进行分析,李大钊同志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科书式操作,有哪些点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不断学习,坚持输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可见,任何一种理念、思想甚至是知识,必须是培训师自己先搞清楚了才能教授别人。所以,要想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首先需要自己在该领域不断深耕。
1913~1916年,李大钊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开始阅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俄国二月革命发生后,李大钊写了《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面包与和平运动》《俄国大革命之影响》等一系列宣传俄国革命的文章。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逐渐加深。他在1919年2月发表的《战后之妇人问题》虽然谈的是妇女问题,但是已经明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思想。
从1913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短短的六年时间中,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从初次接触,到了解,再到不断加深对它的认识,再到系统研究,明显能看到他本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历程,而且每当有新的感悟,都会撰写文章输出自己的观点。这些文章,后来大都公开发表在报刊上,从而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坚持输出这一点其实对于接触新知识类的培训项目,效果特别明显。新员工入职培训就是这样的典型项目。
在新员工培训项目中,我们曾尝试在课程结束后增设学习汇报会,掀起了一波学习讨论高潮;在现场实践中设置小课堂,让每位学员都可以作为讲师,将自己所感所悟拿出来进行分享,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学习爆点。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不仅增强了学员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促进了学习成果的转化,让学员们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从这项尝试取得成功后,我们的新员工培训项目都会有内容输出的这一项硬性要求。
多种方式进行思想传播
在深入学习之后,李大钊开始在中国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
他将自己负责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协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一系列介绍马克思生平、学说和贡献的文章。
1920年7月,李大钊被聘为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和史学系教授。通过在北京大学开设的课程以及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兼课和在武汉、上海、成都等地高校的讲学活动,李大钊从大学学术建制层面,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熟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等专门人才。
李大钊还领导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会、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多个社会团体,推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活动。
细数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以上撰文、授课、演讲、建立各种社会团体是被大家较为熟知的方式。
跟我们如今的培训方式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这跟现在的线上知识传播、线下授课、组织学习社团真的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很早时候,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在思想传播、培训育人方面就已经有宝贵的经验供我们学习。
在年初,按照工作要求,国企需要组织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轮训。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就参照李大钊同志的方式,以现场教学、网络培训、撰写学习总结、以党支部为小组进行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系统培训。
通过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在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在公司内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理论联系实际
斯大林说过“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如果一味学习理论而不进行实践,那就完全是一套空洞的理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李大钊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是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即一般学术问题的研究上,而是更进一步,将之运用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上,用于探索中国发展道路上。
我们培训圈里有句自黑的话,“我们不是培训师,只是培训课程的搬运工”。
其实转念想想,如果一味搬运别家培训机构的课程,培训效果可想而出。只有将其与本企业实际结合,才能让参训人员的有所收益,否则,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之前我也经常遇到学员对课程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尤其如果课程时长超过一天,就需要占用周末的时间,如此一来学员就更没有积极性了。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对于一些与实操密切相关的课程,我们摒弃了原有的照搬宣科式授课,而是让学员提前自学并将自己在这个领域遇到的各种实际难题都写出来发给我们,让老师按照这些问题来直接讲授知识。
这种方式,将枯燥的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自然引发学员的兴趣,不但出勤率有保证,而且课堂互动踊跃,赢得了参训人员的热烈响应。很多学员甚至纷纷主动与老师交流,将课上所学与自己各自负责的实际项目情况结合,在课程现场进行分享。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的历史对我们培训人员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ID:trainingmagazin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培训杂志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