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的力量
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传承,我们的传统管理路线是“心学”,即研究及管理人心的学问,也是国学及儒家的精髓。500多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自此追随者众多,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他创立的心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王阳明一生坎坷,心学不仅是思想智慧的结晶,还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
阳明心学可以表达为三个核心思想:
“心即理”是第一个核心思想,王阳明告诉我们,所有的道理其实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的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己的内心求索,也就是向内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乃至世界的意义,都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你自己的内心为你自己附加的意义。你觉得你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它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自己的内心找到这个意义而已。
心学的第二点通今,就是“知行合一”。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到: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致良知”则是集大成的核心表达,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就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善良的那个底色。
在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王阳明在50岁时将他的所有思想集中为三个字,那就是“致良知”,“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有着自然而然的良知的。致良知既有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本我与自己和谐相处、悦纳自己的意识,也有用自己最本质的良知对待社会与世界相处的内涵,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的。
稻盛哲学
著名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就说过:我这一生的成就离不开对王阳明心学的感悟“。近年来,全世界的企业家纷纷加入盛和塾拜稻盛先生为师,修炼“六项精进”,可见中国的文化以及心学是多么的有生命力,多么的令人执着: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谦虚,不要骄傲
3、要每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忘却感性的烦恼
但整体来看成功者有几何?寥寥无几。为何稻盛和夫能成功,而大多数企业家不仅不成功、甚至会迷失成孤家寡人?心学是中国国学的精髓,也是传承了千年的为人之道,难道不好吗?
要想搞明白其中的缘由,首先让我们看看稻盛和夫京瓷哲学的核心“敬天爱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全体员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物质满足及精神愉悦,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敬天爱人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敬天,崇敬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为人类作出贡献;二是爱人,也就是“利他”。 稻盛和夫把敬天爱人的理念引申为“用信念来经营”、“与自然和谐共存”、“用乐观去构思,用悲观去计划,再用乐观去实行”、“以未来进行式对待能力”“认清潜在意识,持之以恒地追求理想”、“经常做创造性的工作”、“做无愧于社会期望的企业”等。
为何在京瓷哲学中“敬天”放在“爱人”之前?对此稻盛先生似乎没有明确解释过。我对此的理解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依循自然规律管理与经营企业是首要的。为此他创建了“京瓷会计原则”,并以此构建了“阿米巴经营”,这才是京瓷以及KDDI长久不衰、持续发展的基石与核心。
稻盛先生的确伟大,他是东方式圣人的代表,因此也被全世界公认为“日本战后四大经营之圣”。但稻盛先生创办的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人格魅力的成功,更是他将东方传统与西方科学管理有效融合的成功。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便不会有经营的成功,这正是“东西合璧”的典范,也是“敬天爱人”的内涵精髓。
反观有些企业家,一味地修炼六项精进,一味地注重个人修为的提升,却忽视了在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中引入科学管理(甚至完全忽视科学管理的力量)。其结果是,自己搞得像圣人、企业搞得像圣殿,过不了几年员工跑了、企业倒了,唯有老板还在却成为了孤家寡人。
心理学才是现代人心管理的基点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创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心理学从此步入了科学的范畴,换言之、心理学虽然仍然研究人类的心里活动以及导致的行为,但它摆脱了唯心主义基调,步入了唯物主义的论调。
因此,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从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与它们的关系来看,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心理学的最小原则与心学的最大原则
毫无疑问,西方的管理体系中,对于人心的管理更多的是以心理学而非中国的心学为基础,最突出的差别就是对于人在组织中的定位与要求。可能有人会认为,西方式的科学管理更适合于“事”(流程)的管理,而中国式的心学对于“人”的管理则更有效。事实真是这样吗?我认为未必如此。
美国谷歌公司著名的理念“Do not be evil永不作恶”则是典型的表达,这正是最小原理的下限思维;反观我们的理念,则是”必做圣人“,这是最大原理的上限思维。
因此在西方式的管理中,不再将”觉悟“、”境界“、”高尚“当成必然要求,你只要坚守底线(不作恶)就能够被组织接纳,就能有生存之所,个人在修为上没有额外的压力,因此能够活的比较轻松自在,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包容性也会大大地提升。反观我们,由于绝大多数人成为不了圣人,但又不能不努力修炼以证明自己,所以活的比较身心疲惫。实在成为不了圣人咋办?那就成为君子吧。如果连君子也难以当成,只能选择其他的,比如伪君子(真小人)、江湖人,实在难以掩饰本性,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当回恶人吧。如此的人员生态必然是伪君子众生,江湖味十足,并且充满了等级内卷、鄙视与不包容。
再举一个例子,如何提升人员的归属感?曾经有一句话十分精辟”爱厂如家 爱岗如家“,问题在于人员如何做到呢?我们的企业经常用”说教“的方式,将归属感当成对于人员的要求,将”你要这样“、”你必须这样“挂在嘴边教育部下。结果当然是不理想,其实想想也很自然。一个初来咋到的人凭啥对企业有归属感?如果从心理学来认知归属感,人是情感动物,情感的升华不可能跨越,必须一步步实现,成功感--满足感--挑战感--快乐感--归属感。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才能提升人员的情感呢?当然不是说教,而应该是”培养“,也就是”少点说教 多些行动“。比如:成功感的培养需要建立绩效与激励制度,需要营造合理化意见的氛围与相应奖励制度;虽然日本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但丰田对于一线班组长的培养却不是”自学成才“,而是引入美国人创建的TWI教育体制并发扬光大(例如OJD),从工作关系JR、工作指导JI、工作方法与改善JM&JK、工作安全JS四个模块实施系统的培养。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当然需要传承及发扬光大包括心学在内的国学,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心学体现的是“最大原理”(君子与圣人),而世界固然需要圣人与君子,但绝大多数人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因此如何在管理中正确处理“心学”与“科学”的关系则十分重要,也难以回避。我认为最为恰当的认知应该如此:以“心学”守底线(伦理道德)、以“科学”促发展(职业与科学素养)!
匠心宣言
专注、专研、专耕精益制造与精益管理二十余载,深知中国制造业过去的成长与崛起,更深感未来全球竞争之艰巨!实业兴邦之使命感一直深埋于心,每日催促我努力前行
阅后如果有兴趣不要忘记点击右上角“关注”,这样就可以每天获取本头条号专栏分享的知识
欢迎关注、评论、收藏、转发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