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培训促实践,师生共同练本领
—— 兰考县三义寨乡老茄庄小学2022教师暑期培训有感
兰考县三义寨乡老茄庄小学,积极利用智慧教育平台,鼓励教师参加2022年教师暑期数字化培训。大家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关于培养目标和基本原则的解说,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反思其中的原理,感触颇深。 一、新课程目标理论促更新,认识更深刻。义务对中小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育人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为谁而教”的问题,牢牢把握住这一原则,方能有的放矢,方能布局未来。比如说以往的教材编写也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考虑的,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丧失理想信念,摒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删除一些经典的正能量教育,增添了一些所谓的西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比如一些关于上帝理念的篇目,还有那些传播负能量、乱七八糟的教材插图问题,教材内容过分渲染过洋节日等。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课标培训理念促实践,师生提高本领。 学以致用,方能提高本领。新课标中关于有本领的具体要求包括:乐学,善思,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学习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自理自立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该校教师觉得有很多做法和专家不谋而合。专家的理念和观点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拍拍脑门儿空想出来的。而是深入实践,认真反思,结合党的教育大政方针而得来的。在这一点大家也有深刻的体会。比如他们在锻炼学生本领方面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结合学生的以往经验,再现情景。比如在语文学习中的口语交际中,我们常常让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介绍一些生活场景。比如让学生讲一个故事,介绍自己会做的一道菜,描述自己第一次学骑车的情景,课堂上,让学生模仿自己刚刚讲过的新课,写日记等。 (二)结合当时课堂与生活场景,学生即兴发挥。比如介绍自己的家的方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课本剧,看图说话等。这种活动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积极练习,提高本领。2017年,王威老师组织学生表演的课本剧《狗熊开大会》,在六一儿童联欢会上表演,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三) 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学生完成现实拓展任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生活阶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教学目标也给出了一些教学作业设计和活动要求。对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本领考核。 金浩是2021级小学生,生性聪明贪玩,学习马虎,懒得写作业。多方教育,收效胜微。今年暑假期间开始,作业要么不交,要么给你写的马马虎虎。后来家访得知这个金浩居然会做煎鸡蛋,就当场让他当场做了一份。录制了视频,尝到了鲜香的煎鸡蛋。当中表扬了他,还把视频发到了群里,家长们纷纷点赞……从此之后,他的作业按时完成,而且写得比以前有进步。 暑假期间学校还设计了一个小老师项目,鼓励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辅导邻居家的孩子或是需要帮助的同班同学。其中六年级优秀学生董梦露,一身教师打扮,我老师一块儿家访,辅导那些低年级学生,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表扬。 围绕新课标,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想方设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本领,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培训更新,实践创新,师生本领新。 技术在进步,教学在创新。正是5G技术的使用和培训观念的更新,使得这次暑期培训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开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教手证又要创新。教师要更新观念,要学习新的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使用高压手段,让学生刷题,大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知识,确实能够让学生考高分出成绩。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高分低能,甚至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运用新的技术和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各种本领或能力,更能立德树人,培养新人。 在假期里,学校教师不但积极参加新课标培训,而且还积极学习教育信息技术,在线辅导学生。除了在线辅导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还引导学生科学健康地使用手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暑期里,陈晓桐组织三年级学生庆祝建军节画展,学生借助自己的画作,表达对解放军的热爱之情;张洋老师学习编程知识,积极引导高年级的学生学习Python入门、编程猫编程等,并手把手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编程中的难题。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强国”意识、价值认知、责任担当意识,提高学生素养,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培训处促提高,反思促学习,实践出真知,献身教育教学,本领得提高,师生共成长,2022年教师数字化学习落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