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广西频道7月3日电(汪恒宇)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在南宁开班。培训将进行90天,除60天集中授课外,学员们还将赴桂南、桂北、桂西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学习实践。
此项目立足广西特色乐器的现存状况,着重对铜鼓、会鼓、烟墩大鼓、芦笙、侗笛、啵咧、天琴、独弦琴、马骨胡等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乐器进行制作工艺培训,解决当前民族乐器制作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面向全国培养一批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后备人才。
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部主任、项目负责人杨丹妮表示,乐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材料运用和修造技艺直接影响民间音乐的舞台呈现和发展走向,需要乐器制造者不断对乐器制作工艺进行科学总结和改良研发,加大对工艺流程和生产制作环节的关注与重视,从源头上保证对民间音乐的物态保存和技术更新。本次培训将培养一批既能熟悉古法工艺,又具备对乐器进行合理改良的复合型人才。
据了解,参加本次培训的30名学员分别来自北京、广西、河南、内蒙古等7个省区市,他们中有高校教师、乐器厂顾问、民族乐器公司制作人员、艺术剧团器乐演奏员、民间传承人等,专业涉及器乐修造与演奏、少数民族艺术研究、音乐声学与表演等众多领域。
本次培训由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特邀乐器制作、工艺美术行业内公认有影响力的47位授课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开设音乐理论学习类、乐器制作工艺及改良创新类、特色乐器文化与民俗类、工艺振兴与设计创意类、乐器经营与传播类等六大类课程,以此提高学员对乐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以及对广西特色乐器制作核心技艺的掌握运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