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创业中,孵化器发挥着“孵化梦想、成就未来”的重要作用。2023年,武汉市科技局将提升众创孵化载体从业人员专业服务能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组织来自全市15个区(功能区)的300余名从业人员参加业务能力培训。
“课程从孵化器起源深入展开,结合实践、案例丰富,特别是围绕标杆企业营造产业氛围的案例分享,给我的工作思路带来很大启发,希望以后有更多学习的机会。”6月21日,在光谷国家大学科技园,参加武汉市众创孵化载体从业人员培训班的学员们刚刚结束为期2天的培训,充实的课程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参加培训的学员中,不乏来自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国有产业培育机构、也有科大讯飞武汉AI产业加速中心、中开院(武汉)科技孵化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的创孵机构,还有更多民营孵化载体的专业管理人员。正确引导他们的探索实践,为中小企业嵌入产业链提供全链条孵化育成服务,进而孕育或加速新兴产业成长成熟,也是未来科创孵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帮助学员搭建一套贴近实战的知识体系,培训班特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办公室主任罗强、湖北省科技创业与孵化促进会副理事长方伟等8位既有理论建树,又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围绕运营模式、平台搭建、资源整合、项目孵化等主题授课答疑,解析孵化服务升级路径,突出“孵”的初衷。
“走好‘投资+孵化’”模式不仅是投入资本,还要能为企业提供成长服务,这将成为孵化器未来的长远收益。”承办单位海聚科技投资董事长孙琦琳结合运营管理国内多个知名科技园区的经验,向学员们分享众创孵化载体如何提升增值服务能力:“投资加孵化,走利益绑定路线;硬科技打底,走专业化路线;资源对接,走开放型路线;市场接入,走产业生态路线。”培训课程干货满满,学员们积极互动,课堂气氛热烈。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众创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印发《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修订版)等文件支持众创孵化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目前,武汉市各类科技众创孵化载体已突破400家,18家国家级孵化器在科技部组织的年度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孵化器孵化基金超过30亿元,211家在孵企业获得孵化基金投资,众创孵化载体已成为全市创新创业载体的中坚力量。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峰表示,“创新的个性化,需要更多配套服务支撑,更专业的服务能有效将多种创新要素整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融通合作、共同创新的效率。”
从诞生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到锐科激光、明德生物、光庭信息、微创光电、嘉必优等“毕业企业”集体走入资本市场,收获近百亿市值。36年来,武汉市众创孵化载体使创新成为统筹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
通讯员:刘孺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