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培训取证就业增收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了“三大体系”,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了创业就业服务平台。第一,形成了信息网络化载体。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置劳动力基本信息、务工就业信息、劳务用工市场入驻、培训就业智能对接等功能模块,同步开发手机APP终端服务功能,发布就业需求,系统从劳务中介、用工主体发布的用工需求信息自动生成就业选择,实现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数字化,推动兴县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高质量发展。第二,掌握了劳动力信息趋势。经过入户调查、数据录入,对兴县城乡劳动力从事产业的分布、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就业意向以及劳动保障等信息进行更新,为更好地实现城乡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撑。第三,完善了企业用工数据库。建立起与县内外企业对接联系服务微信群,实行了用工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将企业招工信息通过本县各类媒体,有序引导城乡劳动力就地就业。从2022年1月起,依托“创业就业服务平台连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企业专场招聘会”等主题招聘活动,与开发区管委会和省内外189家用工单位密切协作,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3000余个。目前已帮助418名劳动者与企业达成用工协议,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建立健全了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第一,优化县内就业服务中心。经过事业单位改革,将人社局部分股室合并、重组创建了县内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成为兴县培训就业工作的有效支撑。第二,扩展县外就业服务中心。在内蒙东胜、陕西神木、山西太原、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设县外就业服务中心,建立长期的就业协作关系,为兴县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信息统计、法律维权等服务。三是建立健全了培训就业特色基地。第一,培育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以县职业中学为主要培训基地,积极对接省内涉农大专院校,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挂牌成立国家认可大专学历的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培训合格,颁发合作的大专院校结业证书;建设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基地,利用乡村中小学闲置校舍,建设乡村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作为县职业中学培训分点,根据农时适时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做到农民务工培训两不误,有效解决乡村振兴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第二,培植创业就业孵化基地。集劳务品牌、创业孵化、技能培训、直播带货为一体的创业就业基地。第三,培养“晋绥风味”孵化基地。“晋绥风味”地域系列特色小吃已经分门别类发展为传统美食、特色美食、风味小吃、精美小炒及莜面、豆面、山药的吃法7大类148种,收集整理了所涉工种的资料,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以上“三大体系”的建设,将整体推动技能培训就业工作的开展。一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创业就业。建立省外创业就业服务工作站,力争新增省外就业2000人,实现境外(日本)劳务输出“零突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建立了支点。二是加快防返劳力驾驶员培训。为了进一步巩固防止返贫,依托现有的宏恩驾校、腾达驾校,计划培训驾驶员1000人,驾校自主招生培训。三是大力度推进考核发证工作。根据人社部门发布的职业技能认定机构和目录,采取内建外引竞争择优方式,引进一批全省优质评价机构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前联络机构,为培训工作提供后续鉴定保障,以严格的技能鉴定把好培训效率、培训质量关,实现高质量就业。四是打造技能人才就业“蓄水池”。加快落实训练基地二期建设项目申报工作,计划两年内完成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成功后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的公共性、公益性、示范性、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场所,进一步拓宽了公共实训范围,培养出更多优质的本地特色技能、新业态工种技能人才。五是深化省校合作创业的基地。在 2021年与大同大学合作的基础上,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深度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细化合作项目,完善合作机制,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技能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六是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活动。第一,组织15个以上项目(焊工、电工、建筑业技工、叉车操作工、呼叫服务员、剪纸、家政、餐饮等)的职业技能大赛,对获奖选手除推荐参加省、市比赛外,对每一项目前三名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的现金奖励;第二,开展“兴县十大技能人才”评选活动,对纳入信息系统平台管理的务工人员,在个人素质、技能水平、社会评价、服务年限等方面实行星级管理,对每年入选的“十大技能人才”予以每人10000元现金奖励。 (赵秉昌)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