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7月4日,东莞博物馆联盟举办首期展陈业务培训活动,聚焦综合性、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展陈实务,邀请原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院常务副馆(院)长万全文,原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深圳市政府特聘专家梁兆正,开展主题讲座。
湖北省博新馆展陈如何出圈?数字化博物馆为何?自然类博物馆目前该如何发展?本次展陈业务培训中,业界专家为东莞“传经送宝”,为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以及各个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发展提供业内经验。
聚焦综合性博物馆:
揭开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秘籍”
万全文以《综合性博物馆的建设与展陈实施——以湖北省博物馆新馆为例》为题,从荆楚文化、新馆建设及展览布局、新馆展览的内容设计、新馆展览的形式设计及其展陈效果等依次讲起。
2021年底,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对公众开放。该馆总建筑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达3.6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自开馆至今,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备受关注,其6个常设专题陈列好评不断,今年成功入选“全国十大精品展”。
讲座中,万全文为大家揭开了6个常设专题陈列的打造过程——
“什么是荆楚文化?荆楚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彰显荆楚文化美丽、展示湖北文明发展历程,是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承载的使命。万全文介绍,荆楚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九大系列——远古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三国文化、名山古寺文化、江河湖文化、近代工业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
依托丰富的考古成果,结合馆藏、定位,经过多轮讨论,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常设专题陈列分为“曾侯乙”“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楚国八百年”“越王勾践剑特展”“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天籁——湖北出土早期乐器”6个展览。
展览各具特色、互相关联,充分展示考古过程、成果,在此基础上以物见人,创新划定文物单元,吸收近年来公认的学术观点,结合地域进行突出,共同展现长江文明的恢宏壮阔,“把考古的神秘感逐步打破。”
最终,展览通过合理布置文物、装置、数字媒体、艺术展项等,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展示效果,同时通过文物组合展示,深化主题,以人为本,给观众更佳的参观体验,获得了各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展览主题和布局合理,承担了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应尽的责任”“全面展示了省博物馆的丰富馆藏,呈现了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充分彰显了荆楚文化魅力,凸显了湖北历史文化的特色,做到了区域通史展览和专题展览的统一”……
聚焦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洞察自然、数字化博物馆的前沿“灼见”
梁兆正以《我心中的深圳自然博物馆》《对数字化博物馆的几点思考》为题展开分享。此前,梁兆正曾参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博物馆建设,目前参与深圳自然博物馆的咨询顾问工作。
梁兆正认为,目前,中国没有世界级的自然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想要建成中国第一座世界级的自然博物馆,可以把自然博物馆固有的两个不变量——自然和标本作为基本的底色,把数字化这一最大的变量作为叠加的成色。”
他以深圳自然博物馆为例,层层剖析,向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了一个优质的自然博物馆应该具有哪些特质——
以自然为底色、以人文为成色,诠释生态文明、彰显美丽中国;以标本为底色、数字化为成色,虚实融合、虚实联动;以展览为内核、数字化为外延,现实虚拟化、虚拟现实化。
梁兆正看来,新建的自然博物馆应该是一座“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自然博物馆,“要重塑知识体系,重构教育体系,重建传播生态,重构公众体验,重塑叙事语境,重建路径渠道。”
除了介绍目前业界对自然类博物馆的新认知、追求外,梁兆正也分享了自己关于数字化博物馆的思考。
在他看来,目前的数字化博物馆多是基于线上孪生的理念设计的,这仅仅是博物馆的数字化,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应该是将人们想象的虚拟空间加载到现实场馆空间,是基于AR、VR等技术,将物理馆与虚拟馆深度融合的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是什么样?梁兆正认为,它应该包括物理实体、数字虚拟和数实相生,数字化将从“感知→认知→情感→理智→灵性”,逐步真正实现虚实相融和数实相生。
如何打造数字化博物馆?他提出,传统博物馆向数字化博物馆过渡时,应该基于统一的“数字底座”的思路,着手从服务、运营和管理三个层面,构建基于服务的统一“门户”和基于运营、管理的统一“用户”,以实现“一网统办”和“一网统管”的数字化博物馆阶段性目标。
【采写/视频】南方+记者 马新杰
【作者】 马新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