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再出发大联盟、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大湾区香港中心等机构,在香港联合举办了“把握机遇港深携手 共创辉煌”研讨会。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前副主任徐泽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把握新机遇 共创新辉煌》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的全文记录:
尊敬的梁振英副主席,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见面,和大家交流。首先我要代表全国港澳研究会向香港的朋友们致以敬意和感谢!谢谢大家在此困难时期参加这个会议,为香港携手深圳,把握新机遇,共创新辉煌献计出力。
今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指出要全面准确贯彻“ 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 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这在深港两地引起了热烈反响。
今天,全国港澳研究会与香港再出发大联盟、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大湾区香港中心一道,共同举办以“把握机遇 港深携手 共创辉煌”为主题的研讨会,就是要为促进深港更紧密的合作进一步凝聚共识,进一步明确方向,进一步厘清重点。借此机会,我也就为什么要加强和怎样加强深港合作,谈些个人看法。
一、为什么要加强深港合作
概括地说,就是两句话,即:深圳的成长离不开香港,香港的发展也需要深圳。
先说深圳的成长离不开香港。这已是毋需多言的事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设,尤以深圳特区更为世人瞩目,这就不能不说深圳有毗邻香港这个地利,“近水楼台先得月”。相信大家都还记得,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
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对港澳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总结了六个方面,即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可以说,这六个方面的作用都在深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今天在座的许多嘉宾和朋友都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比如梁振英副主席就亲身推动了1987年深圳的“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次突破了无偿、无限期使用的土地行政划拨制度,迈出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第一步。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从孕育诞生,到起步发展,再到引领时代,香港在其中作出的关键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没有香港就没有深圳”,是大家都认同的。因此说,深圳的过往成长得益于香港这个因素,未来的成长也应当用好香港因素。
再说香港的发展也需要深圳。鉴往而知今。香港过往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深圳乃至内地这个重要因素,那么今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深圳。
就巩固提升传统优势来说,香港是典型的服务型经济体,最需要的是市场和服务对象,而以深圳为代表的内地有着庞大并快速增长的市场和服务需求,可为香港提供广阔空间和不竭动力。我注意到,最近香港很多朋友都为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感到不安,对香港高度依赖外部环境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前景忧心忡忡,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我想提示大家的是,在困难面前更要看清大势。虽然当前世界格局总体上仍是“西强东弱”,但“东升西降”的趋势日益明显。不久前诞生的RCEP,也就是东盟10+5区域自贸协议,就是最受世界注目的大事。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认清这个大势,我们对加强深港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应该有进一步提升。
就培育增添新的优势来说,大家都已有共识,就是香港既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还有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致力科技创新,打造世界创科中心,同时进一步升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深圳与香港在创新科技发展上已有成功的合作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发展科技创新和创新科技的道路上,香港与深圳各有所长,互补性强,换句话说,打造世界创科中心,香港需要深圳,两个城市,谁也离不开谁。
二、怎样推进深港合作?
几年来,全国港澳研究会致力于大湾区建设问题研究,这里我结合已有成果,就深港合作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搞好深港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硬联通”的同时着力推动“软联通”。
这几年,随着广深港高铁在2018年9月全线通车,莲塘-香园围口岸于今年8月开通,深港两地在“硬联通”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要以推动生产要素便捷流通为重点,在“软联通” 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包括,在人员流动方面,要放宽内地 赴港的商务签注,继续大力创造港人到深圳生产、生活的便利条件,完善港人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领域的“同等待遇”政策,提升通关的便利化水平。
在货物流动方面,应积极建设大湾区跨境电子商务“虚拟海关”,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监管、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货物流动的实时跟踪,在有效保证监管的前提下,实现外贸企业对海关监管的“无感化”。
在数据流通方面,要以医疗、工业、民生、金融等重点应用领域为牵引,推动建立大湾区国际数据安全流动试验区。在车辆往来方面,要创新粤港澳三地车辆往来便利化政策,适度放宽对跨境车辆出入境限制。
二是要围绕国际创科中心建设重点发力、集中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鲜明地将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作为深港合作的重点,具体指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要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
应该说,深港两地在创科方面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和条件,更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和潜力。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创新生态持续改善,科技改革走在前列。香港具有一流的科研能力,在基础研究和产品设计方面具有强大优势。通过两地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基础科研、人才培养在香港,产业化、商品化在深圳,形成贯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分工格局。
目前,在各方的推动下,大湾区创科合作已经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一批有利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一些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不少合作项目已见成果。尤其是在本月1日起正式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在不少制度设计上均为国内首创。为推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条例》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比例应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百分之三十”;为提高科研人员对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条例》首次立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为保护创新企业稳定发展,《条例》在国内立法中首次确立了公司“同股不同权”制度等。
这些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为补齐科技创新发展短板、进一步发展两地科创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接下来的深港合作应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突破口,在创新科技合作方面集中攻坚,尽快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关于河套合作区的建设,我这里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作为科技创新合作区当然是要集中科技人员、科技企业,但配套服务同样重要。比较而言,深圳方与城市中心区紧临,配套服务应该不是问题,香港方在不到一平方公里外似乎没有很便利的市镇服务功能,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影响合作区主体的发展,解决得好不仅有利于科技人员、企业的进驻,而且还会带动香港北部新市镇的建设。是否可行,大家尽可讨论。总之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点示范项目,河套合作区建设应该有大格局、大作为。
三是要充分利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条件,推进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今年10月11日,中央发布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在中央的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
中央首次提出“综合授权”的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的体系性和全局性问题,这为推动规则对接、机制衔 接提供了有利手段。当前,内地与港澳的跨境合作中规则机制不衔接、不对接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无论人流、物流、资金流还是信息流,都需要有新规则新机制来解决流动顺畅的问题。
今年以来的这场全球疫情,又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如果没有一套团结合作的防控疫情机制,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几天前,习主席在APEC会议上就指出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说,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说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提出要全面深化抗疫国际合作,坚持建设开发型世界经济。
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也在2020年创新经济论坛上强调,世界各国要行动起来,共建同舟共济的疫情防控合作机制。香港与内地之间至今仍处在基本打不开门的状态,已经给两地,尤其给香港造成的困难和损害,揖让我们深感切肤之痛。如果疫情长期化,肯定会给香港造成无法承受之重之痛,深港合作乃至大湾区建设更都无从谈起。拿出一个两地认可、有效合作的防控疫情机制,其意义远不止于重启香港经济,重启深港合作,或许对全球防控疫情的合作都会有积极启示。
在规则机制对接方面,目前,在医疗领域合作中,还存在医疗资格不能互认、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使用受到限制、社会福利不能跨境携带等诸多规则机制不衔接问题,导致两地优质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难以造福两地百姓。
在创科产业合作中,港澳和内地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使用、人员配备和激励措施方面体制机制差异等。
还有,内地与港澳在很多专业领域的技术准则和标准上的差异,导致港澳专业人士难以在内地执业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在知识产权方面,虽然建立了粤港保护知识产权专责小组,但在执法信息互通、跨境执法上还存在障碍。这些都是两地跨境合作中难啃的“硬骨头”。“综合授权”的方式将为部分长期困扰两地合作的核心难题提供解决路径。深港两地应充分把握开展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的重大历史机遇,勇于和善于进行制度创新,打破种种壁垒,开创出一个新的天地来。
四是要更好发挥民间和市场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
当前的深港合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民间力量还未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很重要,但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最了解市场需求,是推动深港合作的主体力量。
今后的深港合作必须充分发挥好民间和市场的力量。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深港合作和大湾区建设,也应如此。改革都是试出来的,经验都是干出来的。不能只是埋怨发牢骚,必须通过“闯”和“试”,找出管用的办法来。
对于政府来说,要努力创造有利的市场和社会条件,让民众安居乐业。
对于企业来讲,要着力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好深港互补优势,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对于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来说,要向两地人民讲好深港合作故事,通过实际事例,阐述大湾区建设增进民众切身利益和共同福祉的重要意义。
对于智库等研究机构来讲,要积极举办粤港澳三地研讨、联谊、学术交流以及行业互动,充分发挥民间智慧和民间践行的力量,把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
说到这里,我认为有一个关键性问题要解决,这就是习主席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庆典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香港社会要在重大的政治法律问题上取得共识,否则难免落入泛政治化的漩涡。
什么是最重大的政治法律问题?就是对“一国两制”方针和制度的理解要到位和贯彻要到底。否则乱象不止,人心难安,坏人就会从中渔利。香港社会必须深切认知“一国两制”是以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基础及其宪制秩序为前提,在这个共识下,香港才能认清世界发展的大势、国家发展的大势,从而找准香港的发展定位和路径,才能积极主动与深圳、与大湾区、与广大内地携起手来,共同为民族复兴、为香港以及内地民众的福祉作出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我很赞同张晓明主任日前在香港基本法颁布30周年法律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中所讲,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从思想观念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是当务之急。建议大家对此都作些思考。
过去40年,深港合作创造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奇迹。今天,进一步推进深港合作,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对深港两地以至大湾区建设更是至关重要。
深港这两座被大家寄予许多期许的光荣城市应当更紧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以民族复兴为担当,以创新开路,砥砺前行。全国港澳研究会一如既往聚焦深港合作和大湾区建设的实践,努力献策出力。我相信,深港合作一定能够把握新机遇,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