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 刘久锋
“在广东打工十多年,都是做些出苦力的活路。如今再次去广东不出苦力学技术,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日前,在贵州省毕节市组织赴广州参加粤菜技师培训的29名农民工中,来自纳雍县鸽子花风情小镇易地扶贫安置点的贫困户陈刚给记者讲述自己的打工经历。
“以前总担心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心里没底,这次是去学技术,只要拿到证就能安排工作,即使不安排,凭着学会的烹饪技术,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也能开个小餐馆。”陈刚说。
培训农民,是脱贫攻坚中授人以渔、解长久之需的重要举措。全员培训、规定培训、精准培训、建档培训、持续培训。从2019年起,贵州计划用三年时间,聚焦14个深度贫困县,对全省1800万农民,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280万贫困人口和188万易地搬迁人口中的劳动力,计划每年开展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万人次、易地搬迁劳动力42.62万人次和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477万人次以上,实现农民培训全覆盖。
通过培训帮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增强本领、熔铸精神,不断增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夜幕初上,西江千户苗寨灯火通明,游人如织,游客不仅欣赏着难得一见的美景,返程时总是会带上一两件当地的特色刺绣等产品作为纪念。
“外地游客多,只要绣品质量好,不愁销路。”正在村里农民讲习所培训刺绣技艺的李文芳说,有了这门手艺,在家刺绣,看护家庭、农活生产、刺绣创收“三不误”。
李文芳已在培训班上了2个多月的课,本就心灵手巧的她告诉记者,经过培训,如今自己的刺绣产品,已经可以在景区出售了。
群众需要什么,培训就讲什么;群众方便在哪,哪里就是课堂。培训内容菜单化、培训阵地便民化、培训队伍专业化、培训机制常态化,让教学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成效实起来。
台江县排羊乡屯上村的唐光忠夫妇在今年初台江县就业局来村里组织培训时则选择了食用菌技术,现在夫妻俩以反包倒租的模式,从村食用菌企业承包了两个大棚,第一季种植的香菇就收入了2万多元。
为优化全员培训的方式,贵州整合各方资源,以培训后就业率高、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效果好的用工企业、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培训学校为主体,聘请各院校、企业、行业的专家,以及当地的“土专家”“田教授”、民族民间传承人等作为培训师资开展培训。采取“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政企结合”、以工代训、项目制订单培训等方式,按照“先培训,后上岗,边培训,边上岗”的原则,加强实操实训,全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种水竹的竹节短、平、结实,可以用来编果盘。”在赤水市举办的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杨昌芹正给前来参加培训的村民进行培训。期间,杨昌琴将实物演示与竹编技术理论知识结合,让大家能看得懂、学得快。
开展农民全员培训实现创业就业,助推脱贫攻坚,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贵州统筹协调财政、教育、扶贫、农业、移民、文化旅游和广电等部门力量,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在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中,将广电部门的“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文化部门文化下乡培训活动和教育部门的脱盲再教育计划等平台资源纳入农民全员培训计划中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内容、方式。今年以来,全省通过感恩教育培训、扶贫政策方法培训和扶贫扶志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150.3万人次,提升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