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中原大地,长夏未尽,秋林渐染。
9月5日至8日,四川省各级人大代表“传承古堰文化,弘扬红旗渠精神”专题培训班在河南省林州市举办,110余名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干部参加此次培训。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00多年前,都江堰因水而兴,润泽天府。2000年后,红旗渠因旱而建,为民造福。如果说都江堰寓含的是一种文化符号,红旗渠则更多体现出一种“斗争精神”。
60多年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历时10年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同时也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身为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干部,在四川“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引领下,应以什么样的立场出发、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用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取得什么样的工作成绩,直接影响着全省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推动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带着明确的问题导向,学员们开始了紧凑而丰富的培训行程。
翻开培训班的日程安排,丰富的内容跃入眼前:既有专业严谨的专家讲座,又有直观生动的现场教学。开班第一课便是《传承古堰文化,弘扬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主讲人为河南省委红旗渠精神宣讲团首席讲师、林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申军昌。多年来,他深入挖掘红旗渠历史,大量走访当年的修渠人,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向学员们展现了真实的红旗渠建造过程。“凌空除险”、“铁姑娘打钎”、遇沟架桥……林州儿女一钎一锤干革命的的质朴,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厚意,悬崖峭壁之上不计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凿山引渠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不论是都江堰的创建,还是红旗渠的完工,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和拼搏意志,这种精神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必将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学员向燕平说。
《深度解读党的二十大》《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的实践与创新》……每一场讲座都主题鲜明、营养丰富、内容务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学员们认真听讲、仔细记录,每节课后则带着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向授课老师请教,或与其他学员交流,构成培训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青年洞”位于林州市任村镇卢家拐村西,距离渠源24.5 公里,是红旗渠总干渠上的咽喉工程,全长616米,宽6.3米。因该工程施工由总指挥部共青团组织分工负责,凿洞民工由青年组成,故取名为“青年洞”。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于1961年7月15日,300多名青年终于征服了这一天险。“林州人民不认命、不服输,以‘逆天’的勇气向自然‘开战’,誓把山河重安排,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造出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红旗渠的‘绝处逢生’告诉我们,‘山硬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唯有斗争,赢得主动;唯有斗争,才有出路。”培训班学员郭京湖感慨道。
在雄险奇秀的太行山谷,有一座扁担精神纪念馆,真实的图片、实物和简洁的文字,图文并茂、影像结合,展现了该社干部职工60多年如一日,一心一意,为山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再现了“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和二次创业取得的辉煌成果。
实景演出《走近红旗渠》以恢宏的气势,全景式的叙述方式,全面展现了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让学员身临其境,感受到当年林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再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让他们感悟到红旗渠精神的伟大生命力。在沉浸式观看过程中,很多学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红旗渠的‘众志成城’启示着我们,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所有的党员干部群众在生命危险、政治风险和艰难困苦面前不动摇、不退缩、不泄气、不逃避,用理想信念和血肉之躯筑起一座太行丰碑,让我深深感受到红旗渠精神的耀眼光辉,是一次对灵魂的触动,对思想的升华,对理想信念的深刻洗礼。”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用心建立与群众的亲密关系,多听意见多实践,因为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才能顺利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转变成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成效。”
本次培训既有红旗渠的修建及其历史启示等专题理论课,又有追忆修渠历程、感悟精神伟力实地观摩红旗渠纪念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四有”书记谷文昌等现场教学课,更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人大代表履职等能力提升课,可以说既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突出政治引领,又强化理论知识培训、着眼能力提升,学员们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感到责任重了,动力足了,信心增了。大家纷纷表示,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坚持学以致用,日省日新,强化履职担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实践和依法履职中去。
图文来源:赖 星
视频来源:董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