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吐绝调 玉柱扬清曲
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古筝社团筝情演绎
空灵之声好似深谷幽兰,高古之音仿佛彩云之巅。古筝是我国汉民族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技巧丰富、表现力强的特点。古筝合奏属于同一乐器组成的简单民乐合奏,且在合奏时选择多声部的作品时,各个声部音色的融合性很高,参与性也强,因此在各大演出中不但能作为独奏,还经常作为重奏、器乐合奏出现,展现的氛围则更加气势如虹。于是在我校古筝社团建立之初,便以多声部合奏形式进行主要训练模式。
筝心筝意 教化育人
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古筝社团自2019年10月15日成立以来历时四年,先后有近100名学生参加了代表学校最高水平的校古筝社团,期间积极发展多声部古筝合奏这一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不但使学生体验独自演奏的兴趣,更是感受到多声部合奏的魅力,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这四年多的时光中,在省、市、区级各类艺术展演中,也出现了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古筝社团的身影,并获区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省级优秀奖1次等优异成绩。
六十六中为了做好学校艺术教育,专门成立了艺术中心,我校艺术中心秉持着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将课堂教学、艺术社团、高考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深刻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在艺术社团中紧抓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兴趣,参加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我校古筝社团中有部分学生也因此走上了艺术专业学习的道路,继续追寻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其中高淑芃同学考入了西安音乐学院,杨婷婷同学考入烟台大学,张林悦同学考入了延安大学。我校艺术升学率一直保持着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近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认真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树立了“向学生终身负责,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组织领导,创建良好的办学条件,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形成了以提高全校师生艺术素养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模式,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我校古筝社团的成立也为校园增添了一份色彩,为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中逐渐寻找到自己的特色。
筝心流韵 品味国乐
高雅的艺术是美好的,而音乐的美更能引起共鸣,学习古筝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古筝社团最初创办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余可以享受音乐的魅力,缓解学习的压力。其次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较广泛的古筝演奏技巧,进而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音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参与古筝社团的学生一定是热爱古筝,喜欢民族音乐的,从文化认同的层面上来看,愿意主动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这些学生基本都具备着一定的古筝演奏基础,这对整个古筝社团演奏水平的提高也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为保证艺术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为艺术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大,学校也为古筝社团购置了各类打击乐器,日常训练器材等教学用具,极大程度的支持着古筝社团的发展。
古筝的训练一定要有长期化、连续化、系统化。每个学期一定保证全员有16次及以上的训练次数,将每周二、周四下午5:00——6:15作为固定的训练时间,其他时间,学生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尽量保证每天自己练习半个小时。学生的坚持是社团质量的前提保证。
指筝朝夕 不负韶华
经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在每个学期末也能够演奏两首左右的成品乐曲,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与比赛,演奏过的曲目有《春节序曲》、《芒种》、《盛世国乐》、《映山红》、《我的祖国》、《瑶族舞曲》、《繁花》等,他们在舞台的锻炼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逐渐积累了更多的舞台经验。
为了更好的配合学习搞好素质教育,弘扬中华民族音乐,进一步展示我校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底蕴,丰富学生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及艺术表现力,建立古筝社团则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学校组建的古筝社团,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通过校古筝社团将多声部古筝合奏这种艺术形式深深扎根于六十六中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古筝独特的音色和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同时提升社团内每个学生的专业演奏能力,不断展现我校学生风采,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能力,让六十六中古筝社团不断走向更远、更大的舞台,让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回荡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为了更好的配合学习搞好素质教育,弘扬中华民族音乐,进一步展示我校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底蕴,丰富学生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及艺术表现力,建立古筝社团则更有利于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