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云环
今年以来,攀钢西昌钢钒炼钢厂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课堂”“借助外智”三方联动,有力地促进了职工技能技术创新。前7个月,该厂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411条,采纳382条。在即将开展的“河钢杯”第十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1名职工直接入围,2名炼钢工进入攀钢集团“4进2”选拔序列。
大师工作室:实战为要
“水口深度过浅,结晶器液面波动较大或翻动剧烈,影响保护渣的润滑效果,会导致漏钢报警……”8月3日上午,该厂连铸浇钢平台,“刘关洪连铸技能大师工作室”刘关洪正在针对夜班铸坯接痕和当天开浇第一炉,一边比划,一边给职工讲解在开浇环节如何注意漏钢报警。
漏钢报警会造成质量缺陷、定尺不合、金属收得率降低。为进一步提高铸坯质量,刘关洪决定把“讲台”搬到生产一线,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的深度结合,让职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提升操作技能。
把“讲台”搬到生产一线的还有该厂“何登宇炼钢技能大师工作室”“潘刚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实战”培训,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前7个月,该厂品种钢一次合格率环比提高1.09%,吨钢环比降本80.48元。
专家课堂:客户为先
“这是什么东西,今天的专家课堂要培训什么?”8月3日下午4时30分,当该厂生产技术室质量管理技术员张家军抱着厚厚一摞的汽车面板样品走进冶炼作业区会议室时,很多职工眼睛都亮了。原来,这是张家军出差时,从用户处拿回的瑕疵品。当天“专家课堂”培训内容就是如何通过炉外精炼,降低钢水中的氢含量,抑制汽车面板“白点”产生。
为打通与客户之间的 “最后一公里”,今年初以来,该厂将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采取动态管理的模式,根据产线实际需求和客户要求,制订相关的培训内容,让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把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转化为攻关课题,再将攻关课题转化为操作要点,实现了客户需求与岗位操作的无缝对接。”很多职工认为,这种把原来的教什么学什么,转变为客户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培训方式,更具针对性。 同时,这种“精准”培训,也进一步提升了现场与市场的对接能力,为公司高端客户朋友圈不断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场支撑。
借助“外智”:弥补短板
受疫情影响,在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相对减少的现状下,该厂职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向外界学习的机会。
“你们连铸坯表面纵裂是怎样控制的?”“你们是怎样做到高炉龄与复吹同步的?”6月8日上午,该厂1号会议室内,职工借宝武湛江钢铁炼钢厂相关负责人赴该厂产线技术交流机会,不停地向行业“老大哥”提问,把“交流会”变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培训课”。
为释放出更多创新潜力,他们还把“跨工序交流”、邀请合作单位授课作为引进“外智”的重要抓手,弥补自身在工艺领域的“短板”,然后从中获取灵感,就先后解决了“RH真空循环时间长”“连铸机流道缺陷”“干法除尘泄爆”等影响产品质量、成本及环保的阶段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