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说#我国钢琴热现象始于改革开放,热度不断攀升,特别是某某钢琴家出现后,又增添了火候。不过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面对西方突如其来的物质文化冲击,和很多人由于改革开放之前时代环境造成“壮志未酬”的不甘心理,迫切需要需要改变世俗现状,在这种冲击之下,大人们往往会强加给子女过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后代通过一些途径来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现在这种扭曲的极端心理基本已经没有了,绝大多数家长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多一项业余爱好,有一项才艺,或是培养学习乐器带来的附加价值,比如专注力、协调能力······这些看似要求不怎么高的愿望,按理来说是很好满足的,可现实情况是要想真正让它成为人生中的美好伴侣,不下功夫是不行的。
为什么有些孩子刚开始对于一个新鲜的乐器抱有比较大的兴趣,可是学了几节课或者一段时间就懈怠甚至憎恶了呢?其实我们学每一项东西, 学习的过程都不是那么快乐,要想掌握真才实学,光靠肤浅的新鲜感是远远不够的。不同学琴阶段会有不同层面上的困难、快乐。启蒙阶段的钢琴爱好者跟顶级钢琴家他们的体验是不同的,我坚信世界是充满未知和复杂的,认识世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特征、民族特征都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展现。同时认识也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某个维度的快乐是有上限的,当一个人被打开另一个未知精神世界时,那种喜悦相当于发现了精神的“新大陆”,然后在这个维度的认知上不断探索,后续的体验不用我说肯定会是非常丰富。所以 为什么老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发现新的世界,提升人生境界。学琴的兴趣也不是因为有了才有,更高级的兴趣是因为坚持了才能体会,不努力探索怎么能发现新大陆呢?学琴不只是掌握了一项技能,更是通过它来感受和表达感情,在长期吸收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环境熏陶下逐渐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表达能力,从时间的艺术上来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和美。
那世界上乐器这么多,为什么偏偏选钢琴呢?从钢琴的特点来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钢琴的名字叫做pianoforte,piano是弱,forte是强,钢琴是能够演奏强和弱的乐器,当然其他乐器也可以,但钢琴的强弱再配合上多声部就使得音乐更加丰富,钢琴是用双手来演奏的,每只手可以最多演奏三个不同的音乐织体,不同音乐织体有不同的起伏、演奏法、发展规律······这样使音乐的立体性大大增强。钢琴的多声部特性让钢琴成为一个很好的独奏乐器,不需要其他很多乐器的竟协配合就能使音乐的织体丰富完整,也可以弱化它的旋律性,通过其他伴奏声部不同音域的和声来与其他乐器配合,比如钢琴伴奏、钢琴协奏、双钢琴、四手联弹等,钢琴也是声乐演唱最好的伴奏乐器。钢琴还能使乐理知识、律制具像化,钢琴键盘能够直观地展示出十二平均律的规律,钢琴涵盖了世界上通用的24个大小调,很多乐器只能演奏出固定的调性,活着一两种调性,种类欠缺,和其他乐器的合作通用性就差了不少,钢琴可以跟绝大部分其他乐器合作,但绝大部分乐器不能和钢琴以外的其他乐器合作。
从音乐史和艺术学来看,钢琴艺术涵盖了人类绝大部分时代的和大部分派别的艺术,古希腊古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出发点,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推动了文艺复兴。钢琴产生于巴洛克晚期,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重要转变是音乐的形态从单声部转为多声部复调,这种立体的音乐形态深刻地影响了后续的发展。钢琴作为多声部乐器,使教堂里庞大的管风琴不再是独有的多声部乐器,为之后多声部乐器走出宫廷、走向世俗提供了条件。钢琴虽然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尾巴,没能发挥出它的作用,但是能够代替巴洛克时期占主要地位的管风琴、大键琴演奏多声部音乐,其声音的质感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就连复调音乐大师J·S巴赫也感慨钢琴出现的太晚。之后的古典主义时期强调的美和统一、浪漫主义强烈的个人情感及民族主义、各民族乐派鲜明的民族特点、印象派瞬间的光影色彩、解构主义瓦解原有规则框架、中国音乐的重视旋律表达、重意境、追求空灵、阿拉伯音乐重视节奏动力感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音乐,钢琴都能够比较完美地呈示表达,并极大地推动了所在时期、地区的音乐发展。钢琴就像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传递交流全人类文明的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艺术是与其他各学科融会贯通的,有时候,对于每个钢琴学习者而言,学习钢琴就是在学习全世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这种浅尝就可入门,深挖不见底的乐器,学的人多,受欢迎就必然有它的道理,没有营养的东西盛极一时很容易崩塌,钢琴热这么多年了,只会永远热下去,好的东西是永恒的、经久不衰不断发展完善的,只会永远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