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没有及时获得有效的启蒙教育,结果会怎么样?这些人长大了就是文盲。文盲怎么办?可以扫盲。针对成年人扫盲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性的大规模扫盲运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充分肯定。等到中国开始比较成规模地接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的时候,教师的主力自然都来自传统的中文专业,其中一些人对建国初期轰轰烈烈扫盲运动的巨大成功还记忆犹新。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盛行一时的“听说法”教学流派又主张“听说先行”,于是让学生先学会“说话”、再集中“扫盲”,就成了当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有趣的尝试。效果怎么样呢?现在完全听不到这样的做法了,效果一定不怎么样。
这套方法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母语群体里接受扫盲的对象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口头语言体系这个特点,扫盲识字对于他们来说,积累一个字多一个字,到了一定的量就“脱盲”了。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一方面要学认字,一方面还要学习这个字是怎么用的、表达什么意思,还要对付它的发音,更惨的是在比较低级的阶段,还不能通过有效使用语言去巩固记忆,一边学还会一边忘。这个时候再给他们大剂量的“扫盲”任务,只能是把他们压垮,根本就谈不上有效习得。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已经享受不到母语发展中口头语言自然习得的先天优势,成年人采用“扫盲”的路子学外语走不通,等于是给了我们一个放大镜,好把这一点看得更清楚。
“英语启蒙”这个中文表达,在笼统指向学校正式英语教育之外开始的零起点英语学习的同时,也在潜意识里悄悄地把人们的理解引向了童蒙进入学堂学习识字的层面,有意无意地就把学校教育的模式加到了低龄孩子身上,给他们定时定量地进行所谓的英语“输入”,并且希望这样的努力可以像学堂的教育一样扫除孩子第二语言的童蒙,却忽视了人类婴儿是从环境中自然习得母语口语这个生物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民间现在局部存在的拼命强调早教,甚至早到母语能力完善之前就开始的做法,太像全民“大炼钢铁”了。再怎么指望“人定胜天”,在孩子语言发展的问题上,“大跃进”的做法也不可能逆转人类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语言形成机制。